老挝境内多为森林覆盖的山地和高原,地势北高南低,河流支系众多,素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中国和老挝山水相连,边境线东起十层大山高地李仙江流域支流,西至湄公河流域南腊河汇口附近,属于东南亚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该热点区域还涵盖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普洱市,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省、博胶省和乌多姆塞省,以及缅甸的掸邦东部。
年10月,我们组建鱼类考察小组,参加了中老第二次老挝北部三省联合科学考察,有机会实地了解该区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以及它们与当地人的关系。
10月9日,我们前往琅南塔城区农贸市场进行调查,发现有当地野生鱼售卖的摊铺均位于每一排蔬菜瓜果片区的下半段,大多与其他商品隔一定距离摆放,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我们推测是城镇化所致,毕竟市区距离鱼类资源丰富的湄公河干流还是太远,以至于专业渔民较少。
考察期间,只要队伍在琅南塔停留,我们每天早晨都会到这个市场转一转。在与老方科考队员和当地向导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偶尔也会有距离市区三四十公里的渔民用冰块冷藏自己打捞的鱼,通过摩托车运至这个市场售卖,毕竟本土鱼类在该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对较高,同时渔民还可在回程时采购一些仅能在市区才能买到的生活用品。我们鱼类考察小组就这样每天不断“逛”市场,不仅遇到“远道而来”的渔民及其辛苦所得,还记录并研究了相关野生鱼类的信息。
实际上,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是琅南塔省的南木哈自然保护区。为方便开展工作,全体科考人员10月10日傍晚抵达后,统一住在距离保护区最近的Nalan村。这是一个相对原始的村子,虽离琅南塔市区不远,但由于地处山林深处,交通极其不便且水电不通,村民们只能依赖简单的旱稻种植,零星的鸡、鸭、鹅和猪养殖维持生计,所需的蛋白质来源主要依靠上山打猎及下河捞鱼。
Nalan村
接下来我们聘请村民做向导,每日带上干粮,徒步前往丛林深处的鱼类栖息地,调查工作完成后再返回村里。十几天下来,我们基本走遍了村子周边20公里以内的溪流,研究了该地区一些常见的河流型鱼类。
安置在溪流中的鱼篓
考察中,我们常看到村民们放置在溪流里的鱼篓。这是一种以竹片为原料经手工编织而成的“陷阱”,当鱼类顺流而下时会直接掉入竹篓,村民们每天会去收获一次。通过访谈得知,这是村民们捕捞溪流鱼类惯用的方式,雨季每天也能获得一两公斤的收成,足够维持全家对鱼肉的需求。渔获量较大时,他们还会晒鱼干,以备旱季或繁忙时所需。近年来,由于村民与外界的往来增加,有人常常会带回刺网、地笼和撒网等捕捞工具,能在河里捕获体格更大的鲤科、鲇科、鳢科鱼类。
鱼篓全貌
10月22日,我们抵达丰沙里省的普登丁保护区,仍然重复着鱼类研究整理工作。一天,突然有两位年长的村民出现在我们身后,一口老挝语说个不停,手上反复比划着什么。在老挝合作伙伴的帮助下,我们才明白情况。原来他们俩是当地的农民,年轻时也经常到河里捕鱼,他们想告诉我们,这边的河里有一种小鱼,身体扁扁的,有点像菜刀,鱼体全身透明,有时肉眼还能清楚地看到内脏,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透明鱼”。
听完这一番描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洞穴鱼类,比如仅分布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群洞穴中的安水金线鲃、瓦状角金线鲃、犀角金线鲃、安水高原鳅、田林高原鳅和罗城高原鳅。由于长期生活在没有光照的洞穴生境中,这些鱼类身体趋于透明,内脏清晰可见,雨季偶尔会随洪水从洞穴中涌出。或者,两位老挝村民提到的也许是银鱼科的某个物种,其身体也趋于透明,又或是在湄公河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中下游常见的双边鱼科物种。文献查阅和访问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未发现有洞穴鱼类分布,况且也缺乏大型水库或湖泊型的大水面,也就既不适合也不可能引进银鱼,因此就只有一种可能:“透明鱼”是双边鱼科副双边鱼属中的某个物种。
带着这一解密的动力,我们在野外工作中更加专注投入,在南欧江流域连续搜寻了好几天,就在快要完全绝望失落时,最终在考察的最后一天捕获了“透明鱼”活体。不出所料,它就是暹罗副双边鱼,水族圈人士多将其称为“暹罗玻璃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体侧扁且呈长椭圆形,具有透明的身体和两个背鳍,主要分布于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以及泰国湄南河、马来半岛等,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分布记录。
暹罗副双边鱼
它们的个体较小,既没有食用价值,也不是濒危物种。由于暹罗副双边鱼透明的身体别具一格,近年来它们已成为观赏鱼市场的新宠,在国内的一些水族市场也很常见。也许,双边鱼等有观赏价值的野生鱼类资源未来会在老挝成长为一个有潜力的环境友好型产业,这需要相关的资源调查和系统研究提供依托,我们期待能助一臂之力。
文章转自《人与生物圈》年第三期“老挝科考”专辑。
END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