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锦鲤好运千百年来,中国人为啥独爱这条 [复制链接]

1#

去年年底,从杨超越到信小呆,开启了全民求“锦鲤”的浪潮,金大叔也无数次的祈祷“锦鲤附体”,好能从此“策马奔腾纵享人间繁华”……扯远了,但是为什么大家要把这种“天选之子”说成是锦鲤,而不是锦鲫、锦鳊呢?

1.古人为何会爱上“锦鲤”?

最初的原因很简单,好吃!早在八千年前的后李文化,鲤就已经进入到先民们的食谱之中。在安阳殷墟小屯遗址中,就已经有鲤鱼骨的出土。到了先秦时期,鲤是公认的珍馐佳肴,诗经里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可见鲤鱼算得上五星级佳肴了。

除此之外,春秋时期特别流行送礼就送鲤鱼。相传,孔子的儿子之所以叫“孔鲤”,就是因为儿子出生时,鲁昭公送了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以为祥瑞,特意给儿子以“鲤”为名。

2.鲤鱼变身吉祥物

前面提到,春秋时期鲤鱼就开始被人们大量“转发”。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鲤鱼的传说,把鲤鱼进行神化,赋予了鲤鱼许多非凡本领。人们认为鲤鱼有灵性,能通神,可达“两极”“两界”。西汉黄老之书《列仙传》记载了五花八门的升天办法:有御风的,有涅磐的,有登山的,有乘鹤的,最常见的还是“骑鱼上天”。魏晋时期,道教把鲤鱼定为圣物。

除了担任“圣物”,在唐代,鲤鱼更是被推崇为国鱼。唐朝还推行鱼符,作为权势和身份的象征,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都得佩戴鲤鱼形饰品“鱼符”于腰部,并一直延续到宋明各代,“以明贵贱”。同时,“双鲤鱼”作为信使的形象,在唐诗中又衍化出了“双鲤”“双鱼”“鲤鱼”“素书”等众多和鱼有关的指代“书信”的意象。

明代《琴高乘鲤图》画了道士琴高乘鲤升

3.当锦鲤邂逅玉器

古人对锦鲤的爱可不仅限于藏在心里,还将它雕刻在象征着君子品质的玉器上。商周时期,鱼纹玉器线条流利,体型狭长,以钻孔、单线条、平直的阴刻线来表现鱼的形象,嘴唇外翻,呈丁字形。西周时期的鱼延续了商代的风格,可见弓背形,但比商代更细腻。少数雕刻有鱼鳞,部分具有西周典型的一面坡工艺。

左:元代鱼形玉器右:明代鱼形玉器

到了明代,鱼形玉器,腹鳍更长,头部和躯干用双阴刻线区分,腮部刻画斜刀,鱼尾多呈扇形,鱼身开始出现米字纹、水字纹和三角形纹,鱼眼有大圆眼(管钻粗刻阴线)、大半月形眼和双环相连眼,鱼尾分叉做甩水状,钻有小孔便于佩戴。

宋代鱼符

而清代鱼形玉器体型更加浑圆,造型生动写实,比例得当,纹饰刻画更加细致复杂,从鱼的种类、鱼鳞、鱼晴到鱼鳍、鱼尾和纹饰分类都很多,几乎能看到以前每一个朝代鱼形玉的影子。

4.“锦鲤”饰品挑选小技巧

转锦鲤不如戴锦鲤,怎么样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锦鲤饰品呢,金大叔总结了几个供大家参考。

先说颜色,如果选择的是翡翠鱼,那么讨喜的色泽非常重要,绿色灵动、无色轻灵,不过如果有两种以上色泽,搭配合适的情况下,雕刻师更容易发挥,雕刻出更有意境、更生动的鱼。再看形,“锦鲤”的饰品侧重意境,所以线条流畅才能体现鱼的灵动,最大限度展现鱼的生命力。最后是寓意“锦鲤”通常会搭配荷叶、荷花、如意等,寓意吉利,锦上添花。此外则以一对鱼为最佳,二鱼戏水,寓意喜事连连。

现在,转发“锦鲤”成了不少网友的基本操作,但好运究竟什么时候回来,谁也不知道,或许就像那句话说的“愿望交给锦鲤,你就只管努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