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公交,或者开车自驾,对上海大大小小的地名没什么感触。但是跑步行走,或者骑车旅行,对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地名印象深刻,土得掉渣,却极有民族特色。近看地名,即可遥望此地悠远的历史文化。
在闵行、长宁、徐汇、普陀、黄浦行走过多次以后,我欣喜的发现,虽然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建设水平也居于全国前列,但很多老地名得到了保护与流传。
仔细看看这些老地名,一个有趣的特征就是这些地名中多含有“浦“、”泾”、“浜”等带水旁的字。而且整座城市里确实也是水网纵横,桥梁密布。
“浦”字是上海地名里最著名的一个字。浦,上海人一般就指“黄浦江”。这是上海的地标河流,是长江入海前最后的支流。传说里,黄浦江为春申君黄歇所开,故又名春申江、黄歇江。但如此大江,估计那时候非人力可以开凿。
“浦”读pǔ,本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也可以表示池、塘、江河等水面。上海人习惯将宽阔的河流称为“浦”。故而黄歇江也称黄歇浦,渐渐地简称黄浦。到了明代称其为大黄浦,清朝以来称作黄浦江。
黄浦江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为浦东和浦西。浦东开发前就是农村。老上海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俗语,可见浦西居住地比浦东金贵的程度。如今浦东开发了,沪上最贵的居民住宅不在浦西,而在浦东汤臣一品,据说那里的房价已经直逼每平米50万了。
如今,因黄浦江而沾有“浦”的著名地名有浦东、黄浦、杨浦、青浦、霞浦、浦口。每一个沾有“浦”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
与“浦”比起来,“浜”就平民得多了,平凡而多见。浜,读作[bāng],与“帮”同音。不能字读半边。意指小河沟。在江南,凡有小河小沟的所在,常以“浜”冠名。如:沙家浜;张华浜。水城路与虹古路交界处有一个河沟,叫做“周家浜”。
我前些天跑步跑到动物园的后面,看到有个地牌叫做“直挺浜”,不知这名字是怎么起的。跑步经过的一条路叫“金浜路”,可见这里也是过去也是一条河或者有个池塘啥的。上海带浜的地名也不少,如肇家浜,洋泾浜,陆家浜,方浜等等。
与“浜”的地名一样多的还有一个“泾”字。泾,读作[jīng],形声。本义为:由北向南、由高向低流动的水。我原以为在上海称作“泾”的,可能不一定专指由南向北或由高向低的水流,可能已经泛指所有狭而长的水流。
现在可查的带“泾”地名有几十个,都是与水有关的,洋(祥)泾、曹泾、钱泾、徐泾、朱泾、华泾、吴泾、新泾、泗泾、枫泾、李从泾、乌泥泾、白莲泾、漕河泾、野奴泾、白米泾、蚂蟥泾、七仙泾、鳗鲡泾、砖窑泾、紫石泾、牛肠泾、黄狼泾、高粱泾、女儿泾、千步泾等。
野奴泾就在我家附近,是一条南北向的狭长小河,河上的很多桥都叫做“野奴泾桥”。
唯独有一座桥叫做“朱家木桥”。想来应该是当初小河阻隔,交通不便,一位朱姓人家出资在河上建了座木桥,故此称为朱家木桥。
今天这座野奴泾上的木桥已由公家出资建造成钢筋混凝土桥,为了纪念历史上这位热心公益的朱姓人士,桥名仍然叫作“朱家木桥”。
动物园附近的程家桥,桥下也是一条老河,旁边的一个牌子上写着“新泾港”。这条河恰巧也是南北向的。
上海,还有很多与水有关的地名,譬如港、江、河、沟、塘、湖、淀、泽、荡、溇、湾、汇等等,将这些带水或与水相关的地名与遍布全市的河网路桥结合起来一看,不难看出上海就如同苏州一般,过去就是烟雨江南的一座水城。
上海简称“沪”。沪,繁体字写作“滬”,其实就是一种捕鱼工具,这也是对这座江南水城的最好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