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学思想尤其活跃的重要节点。然在当时,即使你如何出众,没有靠山还是很难被启用的,譬如李斯,他师从大家荀子,却因没有家世背景,也没人推荐,导致自己空有一身技术智慧,却无处可施展。曾经有人形容李斯为厕中鼠,而这充分说明了李斯的境遇之贫穷。
但是这种处于阶级的最底层还不甘于现状的心理状态,使得李斯开始想尽各种办法脱离,经过在大学者门下的学习,不仅让李斯懂得帝王之术,还对政治学有了更深的领悟,同时也结实了韩非等人的杰出人士,但是他与其他学士不同的就是,他是为了摆脱贫穷而与命运做斗争,并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为之努力奋斗。
02看清局势,入秦为官
在结业之时,他与恩师进行了一次目前国家的局势变化的探讨,李斯以为眼下秦国明显占有优势,在动荡不跌的局面下,最后一统天下的只有秦国,秦国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且有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且秦国现在大力招揽人才,不论出身。所以李斯则以为去秦国游说秦王政,这是学者博取君王的好机会,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李斯的内心,他认为一个人已经卑微到尘土,贫穷到控制思想的地步,如若还不崛地而起奋发向上,那么就像一个长着怪物的脸部的一巨行尸走肉,又有何力量何脸面去反驳和嘲讽富贵之人呢?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李斯由于长久居于贫穷之地,而遭受的压迫还自尊的过度敏感,使得他有一度迫切改变现状的态度。
据《史记.李斯列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欲西入秦。”
满怀自信的李斯进入秦国后,正逢秦庄襄王驾崩,这样的局面让他很是失望,尤其秦国现在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政局不稳的状态,新一任秦王还年纪尚幼,朝政大权也在丞相吕不韦手中,那么,要想学以致用,参政入仕,取得高官厚禄,李斯只有先跨入吕不韦门下,最终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和赞扬,推荐李斯入宫做郎官,而这离他的梦想又进一步了。
历经九年之长,李斯看出了成年秦王的雄心大志,他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绕过吕不韦,直接与秦王进谏,而他对政见的参悟说出了秦王政的心声,所以秦王对他很是信任,所以李斯从郎官到长使到客卿再到廷尉,一路开挂,成为了秦王的得力助手,并且积极参与一统六国之大计,最终彻底摆脱吕不韦的控制,抵达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03险些驱逐,上书进谏
其实李斯三次跳跃,其目的尤为明确,那就是摆脱贫穷,登上高官之位,如若在他到达顶峰之际,退隐回乡,或许结局就不会如此悲惨了,但是很遗憾,历史无法改写,李斯始终让世人怜悯却无法释怀,他最终死于严酷五刑中的腰斩,而这个刑法的实施还是以他为代表提出的,而当时的李斯内心将会有多么悲伤,也不知李斯在死之时还会想起自己曾经贫穷的面貌是否很是怀念,起码活着才可以实现愿望和理想。
而这种心境估计只有即将死去之人才有所体会,李斯的黑化又何尝不是权力与金钱地位的欲望满足,吕不韦倒台的时候,估计李斯是最得意之人吧,因为他有可能会继续上位,做上万人敬仰膜拜的丞相之位,但是事与愿违,由于郑国渠事件另有阴谋,所以秦王政下令驱逐一切外来客卿,乃至各国商人,包括官员李斯。
面对此种境况,李斯也是豁出去为此一谏,就是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书中李斯举例说明:
秦穆公招揽天下人才,虞国的百里奚,宋国的蹇叔,晋国得丕豹和公孙支等等,如若没有这些人的帮助,秦国又如何称霸一方;再有到秦孝公时期,对卫人商鞅委以重用,改革变法,才使得秦国愈发强大;还有秦惠王,采取张仪之计策,使得六国合纵就此破解;最后就是秦昭王重用范雎,使得中央集权加强。而以上的这些客卿对于秦国的贡献可谓是劳苦功高,如若没有这些人,秦国势必不会如目前这样强大。所以大王要想一统天下,成就霸业,就必须招揽人才。
据《荀子.议兵》:“李斯问孙卿子曰......兵强海内......以便从事而已。”
04李斯黑化,陷害入狱
而李斯的谏书,从历史的角度以及秦王的性格到最终结果,将文章描述的不仅有理有据,还饱满热情,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一点要害,将事件形容的严谨简单,最终李斯用他的才华将自己留在了秦国这片土地上,也辅助秦王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但是秦始皇驾崩后,在王位交接立储一事上,一直处于空白,自然就内部开始暗流涌动,所以才出现秦二世胡亥、赵高、李斯合谋的沙丘之变,而这些昏庸无能的人也就此将刚一统天下的秦国快速的推行了死亡之路,自然垂暮之年的李斯也就此彻底黑化。
要说李斯对秦王政忠心,还不如说他是忠于权利地位财富,他作为秦始皇的重要官员,手掌重权,又加之日积月累,久经政坛,视野宽广,但是在面对皇位的更迭和替换,他依然无法接受自己被贬甚至亲手建立的家族就此落没,与国家的大局相比较,李斯内心还是先考虑到自己的荣辱,这充分说明了李斯的可怜。
但是相比较李斯更可悲的是赵高,他不仅是一个宦官太监,他还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对于皇位早已觊觎,尤其常年陪伴秦王,对于秦王的思想他都可以猜出八分,自然很受影响,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逆天而行必然会遭惩罚。
尽管是秦二世接管秦国,但实际却是赵高掌控,李斯的提议已经不再被认可,即使他却实是为了秦国,面对新任秦王,李斯再一次退缩了,但是却再次修书《奏请二世行督责书》,这才缓解了自己与二世之间的尴尬关系,但是好景不长,赵高也同样为了自己的王位梦想,最终设计陷害李斯囚禁。
05结语
总之,李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还抱着侥幸心理,他以为秦二世也如同秦王政如此理性,尽管他是文学奇才,但是秦二世好糊弄,也易听信小人谗言,这是他没有预测到的,尤其这赵高,对于宫廷的法律以及规则都熟练掌握,如若不是宦官,李斯的政坛生涯根本不可能那么顺利。
而李斯的几次跨越,几次上书,都见证了他从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到功利之心的转变,所以说,李斯这个人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和利益,而这两者被动摇之时,他不惜一切代价保全,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贫穷以及长期处于底层的人的不甘心和不向命运低头,只为找一条重生之路。
参考文献:
《史记.李斯列传》《荀子.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