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明清时期的刺绣民俗
TUhjnbcbe - 2025/5/19 18:3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 http://www.yunweituan.com/m/

导读:明清时期的刺绣民俗

明清两代刺绣传世品既多,著录也广,宫廷刺绣与民间刺绣的艺术分野愈见明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及民间流散的传世品和明定陵、清东陵的出土文物都显示着宫廷刺绣艺术的高度成就,体现着华贵、辉煌、繁缛、冷峻的艺术风格。但从工艺构成与艺术形态,又可以见到民间刺绣的基本元素。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织绣局”、“绣坊”都以民间招募的工匠为技术主体,高手常进宫服役。宫廷美术原本建立于民间美术基础之上。

明代的顾绣,虽然源于民间,却更多的吸收了宫廷艺术的特点,发扬光大了宋以来的画绣传统。顾绣是明后期以来上海著名绣种,又称“露香园绣”,由顾名世家族的女眷创始。顾名世,字应夫,号龙泉,明嘉靖进士,官尚宝司丞,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名“露香园”。其子顾汇海之妾缪氏,精于刺绣人物、摹绣书画,极为工巧,自是驰名。顾名世之孙顾寿潜,善画,师董其昌。寿潜妻韩希孟,武陵人,亦善刺绣,神韵生动,为世人所珍。韩氏搜罗宋元名迹入绣,擘丝细过于发,针小如毫,表现水墨浓淡能直逼原作,不仅翎毛花卉巧夺天工,山水人物也逼肖活现,世称“韩媛绣”。

顾绣以追摹绘画为能事,工巧入微,对后世仿真绣影响极大。淸初,南京、苏州、杭州和h海等地的绣庄多冠以“顾绣”之名,借壮声势,长江下游地区“顾绣”几乎成为刺绣工艺的统称。

清代刺绣最为卓著的历史成就无过于地方绣种的进一步成熟稳定。以地域特色为标志的苏绣、蜀绣、湘绣、粤绣、汴绣、鲁绣,都在清代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尽管各地刺绣在此之前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清代以前毕竟多数没有确定名称。地方绣种的形成存在着复杂的因素,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物产特点以及风俗时尚都对刺绣发生影响。重要的是,不同地域的绣种所具备的独特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刺绣艺术宝库的内涵。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是中国近代四大名绣之一,在湖南民间刺绣基础上,吸收了苏绣与粵绣的特点,逐渐形成地域性特色。

清代中晚期,长沙县就集中了很多从事刺绣的妇女,名声渐著。自咸丰八年至清末,长沙开设绣庄约40家。光绪二十四年,胡莲仙在长沙开设绣庄,因做工精美、风格迥异而名声大振,为湘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湖南宁乡县杨世焯参与湘绣的设计,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营养,丰富了刺绣的表现能力。湘绣的传统题材以狮、虎为典型,运用“鬅毛针”表现狮虎皮毛,效果逼真。20世纪初以降,湘绣先后获得多次国际大奖。湘绣艺术家李凯云、杨佩珍的作品为国外博物馆收藏。于当代又创制了“双面全异绣”,即正反两面的形象、色彩、针法完全不同的绣法。湘绣主要应用于戏装、袈裟、裙袍等服装,荷包、椅披、桌闘等日用品及床上用品的装饰,并有中堂、条屏、屏风等观赏品。

粵绣以广东为中心乂称“广绣”,为近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明正德年间(—),广东刺绣已出口到葡萄牙、英、法诸国,并受到朝廷的靑睐。《存素堂丝绣录》称,清宫收藏明代粵绣“博古围屏”八幅,“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并有“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之”,“针眼掩藏,天衣无缝”等记述。乾隆二十二年(),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粵绣的出口。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专营刺绣出口,其时有绣庄20余家。清末,广东工艺局在广州创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培养粵绣人材。

苏绣以江苏苏州为中心,为近代四大名绣之一。清丁佩《绣谱》以齐、光、直、匀、薄、顺、密准确概括了苏绣的主要特点。苏州刺绣传统悠久,苏州附近出有西汉实物,虎丘塔、瑞光塔内,相继出土宋代绣品。南宋时,绣坊、绣店聚集城内,有“绣线巷”、“滚绣巷”、“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明廷设苏州织染局,其下专有绣作。

苏绣以绣工精湛,图形优美著称。按技法分类,有平绣、乱针绣、精微绣和双面绣。20世纪50年代以来,双面绣已成为苏绣代表,它在绣地的正反两面同时绣出针法和色彩完全相同的图案,集中体现着绣工的巧思和技艺,常见的题材为小猫、金鱼等。苏绣的针法约有9大类、40余种,齐针、套针、抢针、乱针、打子、刻鳞等针法采用较多。作品可分为日用品与观赏品两大类,日用品有被面、靠垫、衣、裙、鞋及佩饰小品等;观赏品包括屏风、台屏、挂屏、册页等。

蜀绣以四川成都为中心,为近代四大名绣之一,又称“川绣”。据《华阳国志》称,早在晋代,蜀中刺绣已闻名遐迩,被誉为蜀地之宝。清道光年间形成专业化生产,成都市内出现不少绣坊,绣作与销售同时并举。蜀绣以软缎和彩色丝线为材料,精工绣作,表现题材涉及人物、花鸟、虫鱼,常见针法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针等。刺绣品类除服饰、鞋面、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之外,又有挂屏、镜芯等观赏品,其中龙凤软缎被面和挂屏“芙蓉鲤鱼”是其代表作。蜀绣一向以色泽鲜艳、图形富有立体感著称;工艺特点是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富于变化。

清代刺绣的普及与分布也臻于历史的最高峰,其数量之大、质量之精、应用之广,都达到了极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传统刺绣工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作为珍贵的传统工艺品种却受到学界与美术界的高度重视,不论传世品或出土文物,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刺绣艺术的魅力永远不会褪色。

文/小婵的历史课堂

(声明:本文由小婵的历史课堂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带你解读历史故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清时期的刺绣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