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盘中最让人心动的地方要属这盘中的鱼,不论是跃于盘中的鲤鱼还是灵动自在的金鱼,以及气势磅礴的鱼化龙,它们都布满整个盘中,活灵活现,寓意丰富。点缀的鱼草纹样,既不失圆满,又表达了艺术美。这种圆满与美好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希冀。淄博大鱼盘中最具艺术特色的当属鱼与莲的组合,在整个鱼盘中,鱼的造型虽然寥寥数笔,却表达出韵味与意境,再加上周边点缀的鱼草与波浪,以及鱼网的表现,使整个鱼盘中的图案饱满丰富。不单单是线条的运用、点与线的巧妙组合,更好地表达出一条灵动的鱼的形态。淄博鱼盘中的色彩表现也别具特色,鱼眼的颜色用深蓝色进行绘制,看起来非常有神,整个鱼身的外轮廓用色相对较重,使鱼的整个外形表现得清晰明了。鱼的身体与尾部用色比较浅,使得整体颜色变化丰富,时轻时重,非常具有韵味,独具水墨渲染的效果。大鱼盘中的白色运用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丰富的色阶变化就像一幅水墨画。整个画面构图合理,疏密有序,给人一种和谐愉悦的心情。
除了具有中国传统国画韵律之外,由于大鱼盘的大批量生产需要,作为鱼盘这种高频的生活用品,只有进行高效的制作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由于陶坯的吸水特性,要求画工在绘画时候对作画要求较高,尤其在速度方面。每个画工在画一张作品时大概只需要7-8笔即可完成一条鱼的绘制。导致绘制过程中要求线条的高度概括,讲究似与不似之间,不拘泥于形,注重意的表达。民窑中的画师们往往一画就是十几年,甚至画同一种鱼纹坚持不停,从而越画越熟练,越画越放松。淄博鱼盘这种绘制手法虽然与传统写意画类似,但是由于材料的不同、载体的不同,形成了鱼盘自己独到的风格特点。
单从鱼盘的绘制方法来看,传统写意画是在静止的宣纸上用毛笔进行绘制,但是大鱼盘上的绘画是在转盘上转动着进行,而且陶坯吸水性很大,这就要求随着轮子转动的节奏进行跳跃式绘画,时缓时急,变幻莫测,如果换成是在静止的平面上是很难表达出这种大鱼盘的韵味。在审美上来讲,这两者又有着不一样的地方,传统写意画是由闲人墨客进行绘制,他们满腹经纶,注重自身修养,言行举止都很是讲究,在对艺术的审美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出自他们之手的画作必当高远清雅。而大鱼盘的绘画者是一群农民,他们只求温饱,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只望有圆满的家庭,表达出最淳朴,最真挚的情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大鱼盘之所以能在悠久的历史上独树一帜,流传至今,是因为这里面蕴含着人们生活中的情感,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态,以及深远的中国文化做支撑。鱼文化在中国一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并用来表达各种美好的寓意以及期望,具有着深厚的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人们聪明智慧的象征。近百年来,大鱼盘都是以一种吉祥美好的寓意出现在各种器皿上,作为一种美好祝福的载体,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通过对淄博鱼盘的研究,让我们感受到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鱼文化的敬重与喜爱。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尝试进行创作。不管是在材质上进行创作还是在表面肌理上做文章,还是对鱼纹图案进行变化,都是结合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表现与表达,演绎了淄博鱼盘的艺术,让淄博鱼盘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给中国灿烂的鱼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结合淄博大鱼盘的历史与文化,结合淄博大鱼盘的纹样中进行大胆的设计与创作。因为博山的陶泥相对颗粒较大,特点是凹凸不平,从这点出发尝试进行不同的尝试。在肌理的运用上,传统大鱼盘的绘制过于平面,于是我在原有绘制的基础上,通过堆叠等方法进行制作,形成凹凸起伏的感觉,使鱼的形态更加逼真生动。博山传统的颜料是从矿物质中提取的,所以运用这种矿物质颜料进行绘画,在窑中进行高温烧制,通过再涂抹的过程中,颜料运用的深浅厚薄不统一,再加上受热程度不同,烧制出来的效果就会丰富多彩。在烧制过程中有的会被烧焦变形,造成强烈的视觉差异,有种不一样的美。
淄博大鱼盘作为一种民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且含有艺术价值,是中国淳朴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对中国鱼文化的一种独有艺术表现方式,由于大鱼盘以中国鱼文化作为支撑,并且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近百年来一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所以应该把这种大鱼盘文化继续延续下去,进行再设计,运用堆叠,涂色等手法进行结合产生新的效果,打破传统单一盘子作为载体,不断创新实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只有适应时代才能更好地在淄博发展。
声明:素材来源《淄博鱼盘样似的创新设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