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照日深红暖见鱼,鱼在古诗中的意象
TUhjnbcbe - 2025/5/20 22:42:00

鱼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无论是作为桌上佳肴还是装饰景观都十分令人喜爱,当然鱼也有着许多寓意,自古以来,鱼藻纹就是传统的陶瓷装饰纹样,是祥瑞之意的代表,人们常用其饰于陶瓷上,除此之外“连年有余(鱼)”、“吉庆有余(鱼)”等,鱼也作为“余”的谐音代表富贵吉祥。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对鱼的描述: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先秦·佚名《鱼藻》

那么在其他诗文中鱼又有什么其他寓意呢?

一、表示欢快自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两汉·佚名《江南》

在这首诗中虽未明言,但采莲人如鱼般的自在欢乐的洋溢在字里行间,全诗充满了一种生机勃勃之感,让人读起来轻松愉悦。

二、表示思念家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这首词当中作者运用了一个与鱼有关的典故“莼鲈之思”说的是西晋张翰典的故事。《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后来被传为佳话,演变成“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三、代指书信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夙昔一作:宿)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两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来,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这里的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把两块木板刻成鲤鱼形,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还有人说是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但无论所选何种解释,双鲤都已经成为了书信的象征。

四、表示渴望得到重用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代·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含蓄委婉的表明自己渴望做官希望能得到张九龄的帮助的愿望。

(图片、资料均来自网络,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照日深红暖见鱼,鱼在古诗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