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近朱者赤,近螃蟹者贵
TUhjnbcbe - 2025/6/9 19:37:00

记得当年下农村时,因为是湖区,甲鱼、鳝鱼和黑鱼,在田野和池塘里到处都是,甚至在路边都可以看见被人弃之的黑鱼。虽唾手可得,但乡民们是不吃那些玩意儿的。在家中,母亲也不吃无鳞鱼,但那日子,无鳞鱼是大路货,便宜得很,一个便宜三个爱,母亲也偶尔买点回来开牙祭。

又到了吃螃蟹的日子,打开平台,到处是被捆绑的螃蟹在吆喝声中待售。用草绳对螃蟹施以五花大绑,这当然不是善意,在我看,哪怕螃蟹横行的样子,也比这种稻草攀附螃蟹的姿势好看。

螃蟹横行,人类可以治它,而为虎作伥的稻草,不光隐蔽了螃蟹本来的价值,也让一文不值的东西身价发达起来。

螃蟹之横行,螃蟹之泛滥,当然不是好事,所以把横行的螃蟹送进口中去,一则满足了人类的物欲,另则,螃蟹为生态献身前,终究也没受太多折磨和苦难。甚至人类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事,最后还成了美谈。

不知啥时候,有人开了窍,把甲鱼螃蟹之类的货色,请上了正席,商家闻风而动,甲鱼螃蟹的价格迅速飙升,而且市场的螃蟹还有公母之分,母蟹的价格高得令人咂舌。螃蟹不吃日子尚还可以维继,但是,稻草和螃蟹在秤杆上被视作等价物,这就实在污染了社会的常态。最为要命的是,这种所谓的“常态”,已经昂首挺胸走进了约定俗成中的市场环境中,国人见怪不怪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在说一种客观后果,当然不是真理。但事实上,出淤泥而不染者也是真的太少太少了,至少在眼前的这个世界中,看到的是如此。

不过,近螃蟹者贵,这就有点始料不及了。把稻草和螃蟹捆绑售卖,其实是一种主观上的心机使然。这件事真的可以视为是华夏之第五大发明。

用草绳捆绑螃蟹,然后再贴上标榜身价的纸标签,升级版则是用价值高于草绳的绳索捆绑螃蟹,用的身价标签则是金属质地。我想,后面的升级版,总不会用金丝绳去捆绑螃蟹吧?

一般,事物里的罪恶,都是不设置标签的。而草绳向螃蟹示爱,两者在光天化日之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提高草绳的身价,这就是公然挑战三观,挑战公理了!

“同样的一根稻草,如果把它绑在螃蟹上,那它就是螃蟹价。如果绑在白菜上,那它就是白菜价。如果用它烧火做饭,你会感觉它连一块废柴都不如。”这句话流传不止一天了,其原创者看事物不谓不入木三分。

假如真有乌鸡变凤凰,我还并不惊奇,因为乌鸡通过进化,也许存在那一天,毕竟猿进化成了人。而一根趋炎附势的稻草,竟然也能靠攀附螃蟹而变得身价百倍,就太有点匪夷所思了。

攀附权贵在东方思维中,一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但绝对不是一种智慧文化,这种文化在官场和商界尤为突出。

《旧唐书·魏徵传》里有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是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评价魏征时说的。而历史上,像魏征那样敢犯颜直谏而不惧龙颜变色的大臣还真找不到几个。

没法,稻草不攀附螃蟹就卖不出价钱,官场里不攀附权贵就进不了阶,商界里不攀附上司,就升不了职,这些也许不都是绝对的,但趋炎附势、溜须拍马、图其所好、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等等,这些约定俗成的汉语,说明了“稻草文化”确实是有不浅的历史的。

作为一介眼睛不瞎的草民,能做的就是,假装没有看见稻草和螃蟹联姻的场面,如实在嘴馋,那就买两只尝尝,何必跟自己的百年之身过不去?你不巴结拼夕夕,拼夕夕不是照样在壮大?道理何在,因为人之众,市场的绝对利益太可观了。这就是T某P某在西方不可能生存的原因之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朱者赤,近螃蟹者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