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仁和街道的渔业创新
当下,正值渔业丰收的好时节,余杭区仁和街道的“吃鱼到仁和,敢为天下鲜”的口号愈发响亮,引得人们心生向往。尽管仁和街道的水域面积仅有10多平方公里,且并非全部用于养殖鱼类,但这里却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渔业成就。这不禁让人好奇,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究竟是如何演绎出“大道场”的传奇?
带着对仁和街道渔业传奇背后的好奇,记者深入探访发现,当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巧妙解决了都市渔业面临的种种挑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三点创新。
◆科技加持,效率飞升养鱼达人杭勇,在历经30年的养殖生涯后,近期却有了闲暇时光,甚至隔三岔五就能外出游玩。这让亲友们疑惑不已,难道他已提前退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杭勇坦言:“现在,我有了智能化装备的助力,无需全天候守在鱼塘边,自然能腾出时间。”
过去,管理多亩的鱼塘对杭勇而言,虽不算繁重却也颇费心力。不仅要时刻操心鱼儿的生长状况,还要应对不断攀升的成本。然而,在两年前的一次重要决策中,他清退了大部分鱼塘,仅保留了亩进行精细化的改造。这一转变,不仅大大减轻了他的管理负担,更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实现了效率的飞跃。
为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杭勇果断引进了“三大系统”。这些系统各司其职,为他的渔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远程自动投饵系统让他一次装料能用7天,极大节省了劳动力;液氧增氧系统则确保了极端天气下鱼塘的氧气供应,再也不用担心鱼儿的缺氧问题;而数字监测系统则像一位全天候的“智能管家”,随时监控并处理各种情况。
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提升。青鱼的成活率提升至96%,同时亩均产量也提高了22.5%。饵料系数降低至13.%,总体换水量也大幅下降了55.5%。鱼儿的健康状况改善,使得养殖密度得以提高,通过套养甲鱼、白条和花鲢等多元化养殖方式,亩均效益达到了1.26万元,相比单养青鱼的增长了%。
◆思路广开提身价清晨,杭州华农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陆华标便在9号鱼塘的堤岸上架起手机,开始了别开生面的一场直播。7名员工拉起网,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场面热闹非凡。然而,这并非一场普通的直播卖鱼。陆华标热情地向“粉丝”们介绍:“这次我们投入了一万多斤鲈鱼,明天早上9点开始,持续小时,每位的价格是元……”
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直播,陆华标果断地结束了这场活动。他解释道:“虽然‘粉丝’们还意犹未尽,但我们已经设定了53个名额,不能再播下去了,这并非饥饿营销的策略。”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以钓代销的模式关键在于平衡好垂钓人数与投入鱼量的关系。
在此之前,陆华标已经养了10年的鱼,负责基地管理和销售。然而,由于缺乏市场影响力,他的价格往往只能随行就市,缺乏溢价空间。去年,他转变了思路,将竞技垂钓引入销售环节,并结合直播引流,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钓友”。通过这种以钓代销的方式,他至少可以每斤鱼多赚1元钱。对于他管理的多亩鱼塘和年产60多万斤的鱼类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效益,许多老板都在探索提高鱼类身价的方法。他们各显神通,其中杭州建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姚建光就表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他不仅致力于提高工厂化养鱼的产量,还积极向深加工、种苗研发以及稻鱼共生等高值化养殖领域转型。
年,当众多养殖户还在为鱼的养殖而烦恼时,姚建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养殖,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销售鱼类。他寻求专业指导,将养殖时间超过五年的青鱼与花椒、老姜、小米椒等调料结合,精心制作出香辣可口的青鱼干,每斤鱼的附加值因此增加了两元以上。如今,他加工后出售的鱼类占比已高达四成。
姚建光的思路开阔,路子自然也宽广。在杭州市农科院的支持下,他带领合作社研发出“杭鳢1号”,并已成功推广至余亩的养殖面积。之后,他又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引进芦苇型渔稻技术,开展虾池种稻试验,逐步形成了“稻虾共生”“稻鱼共生”和“稻鳅共生”三种高效养殖模式,并在余杭地区推广了8余亩。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广渔业文化、打造品牌,仁和街道将都市渔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他们成立了“渔乐仁和”工作领导小组,绘制了渔业地图,并积极吸引新业态的加入。如今,沿着地图,游客们可以轻松找到渔味农家乐、民宿和特产店等场所,体验生态游、体验游和研学游等多种文旅活动。同时,他们还根据不同时节推出冬捕节渔文化生活嘉年华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三白潭青鱼干”和“仁和百鱼宴”的知名度,“吃鱼到仁和”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模式输出拓空间仁和街道的“渔老板”们不满足于仅仅在一亩三分地内耕耘,他们积极寻求科技支持和创新思路,以提升渔业的价值。在渔业产业链党委的引领下,这些“渔老板”们开始探索抱团合作的新模式,共同分享优质经验和品种。同时,他们也跳出传统销售产品的框架,转向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以“卖模式”的方式开辟新市场。
姚建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牵头成立了杭州余杭建光黑鱼专业合作社,吸引了名社员加入,共同探索产业化的道路。随着青鱼市场的日益火爆,他又进一步组建了杭州建光白潭青鱼专业合作社,引导社员们科学养殖青鱼,并在去年5月成功孵化出适应本地生长的青鱼苗。
如今,在仁和街道,这种以大带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接轨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走在了前列,他们开启了“飞地养鱼”的新模式。通过旗下的“鱼工厂”,产量显著提升,令人瞩目。同时,他们在全国的合作基地已达到多个,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
记者再次探访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时,发现这家企业已非昔日可比。如今,它不仅是一家领先的水产养殖企业,更成为了一家渔业技术和模式的输出平台,拥有个发明专利和15个实用新型专利。公司总经理潘明杰介绍道:“我们的合作模式非常简单,就是由我们提供苗种、饲料、技术以及标准,与养殖场(户)合作生产,并统一进行保底回购。”这种模式无疑为公司迅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潘明杰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去年,我们的总产值超过了1亿元,其中仁和本地产出占比高达60%。随着我们对外输出模式的不断推进,预计今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有望超越本地占比。”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实力,也为地区渔业产业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尽管养殖面积有限,但辖区渔业的一产产值增速已达到5.5%,至年底更是增长至3.5亿元。在三产融合的推动下,全产业链产值更是突破了.5亿元大关。这一系列成就,都得益于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渔业技术和模式输出方面的不断创新与拓展。
仁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江新渊指出,仁和街道将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的合作,致力于打造渔业科技的创新高地。通过延长“产、加、销、服”一整条渔业产业链,街道将推动全域渔业向更大规模、更集约化和更具品牌影响力的方向发展。同时,他鼓励像浙江恒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优秀企业,以全国市场为视野,拓展业务版图,从而培育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渔业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