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来的外地大学生,一日,同事称“格个小娘鱼”。外地大学生一愣,半响不知所以,不知道是夸她还是有什么讥讽的意味……大家忙解释,就是“小姑娘”的意思,没什么褒贬的含义。小姑娘松一口气说:“苏州话里跟鱼有关的东西真多。”小姑娘的话说对一半,其一,“小娘鱼”中的“鱼”并非美人鱼之类的鱼,而是发“ng”的音,“鱼”不过是取其谐音;其二,苏州跟鱼的渊源确实极深,甚至苏州的古称“吴”本身的含义就是“鱼”,自然鱼肴丰盛,是苏帮菜中的绝对基础与代表——
鱼缘——捕鱼部族
在苏州立国的泰伯、仲雍所创的政权称“勾吴”,“勾”意为捕捉,“吴”即是“鱼”,白一点说就是捕鱼部族的国家。
大家特特将“鱼”和“吴”用苏州话说出来,音不同呀,不过按语言研究者的说法之一,“吴”“鱼”两字在古语中是同音。我们不研究那么高深的学问,反正古书中对苏州的地理评价始终是“三江五湖”(尽管所指不统一),我们也不去究是哪三江哪五湖,反正鱼米丰沛,注意!是“鱼”在前噢。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这些临水而居的人们便开始制作出很多有关鱼的美味来。
不过第一道知名的苏帮鱼菜却并不是由一位大厨而是一位刺客烹调出来的——专诸。著名的“鱼腹藏剑”的刺客传奇:不晓得是有私仇的伍子胥的挑唆,还是吴国公子姬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反正在那个民风彪悍的时代,这位年轻的野心家通过伍子胥找到了一位名叫专诸的死士。那时候大约这种“斩首行动”还蛮流行的,王侯们的守卫不仅相当严密,王僚本人还穿着三重护甲。于是三人坐下来找王僚的弱点,终于找到一个——喜欢吃鱼,尤其是炙鱼。于是刺杀行动从学厨开始,这位天生的刺客看来也是个烹饪天才,三个月便学得绝世美鱼的烧法。将精心打造的一枚鱼肠剑放入鱼身内,一击即中。
从此,苏州鱼威震刺客与食界江湖。
到现在这个故事还留下一个上菜规矩,即上菜时鱼脊不可朝向主人。
烹鱼——脍炙人口
不过看典籍,这位取而代之的阖闾爱吃鱼的程度其实比他的前任王僚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州最早记载的几道鱼菜名肴都跟阖闾有关
我们常说脍炙人口,刚才说了炙鱼,本意是烤,现在来说脍鱼(有时也写为鲙),据说就是阖闾时代创立的一种烹鱼方式。意为将鱼肉切称细片,生食。有点类似如今的刺身,那时河道清澈,寄生虫少,大约真能这样吃淡水鱼吧。因为一句“侍女金盘鲙鲤鱼”的唐诗“鲙”也成为一种脍炙人口的烹调方式,刀法多变,粗细不等,据说苏州厨师可以将鱼肉切得如丝如缕,剔刺的刀鱼馄饨相比也是小意思了。
“脍”在“炙”之前,看来味道更美冽一些。
一次阖闾游船时顺手将剩下的鱼脍倒入太湖,结果!!那些鱼丝居然游动起来,变成了如今的太湖三白之一——银鱼。
不过这样游船吃鱼的好日子没过几年,越国的水军就直逼吴境。阖闾率大军抗击,不想路遇风浪,军粮未到,这……这……这可如何是好,征粮部队到达渔村时,此地的鳓鱼渔汛已过,只有村民所晒的鱼干,事出紧急,一并征来,不想这晒干的鱼味道极佳,吴国大军得遇补给,一鼓作气,大败越军。阖闾将鳓鱼的肠肚用盐腌过后送给败军以示征服。并在庆功宴上再摆鳓鱼干,以飨军士。苏州一道著名的虾籽鲞鱼的雏形也从此初登食界。
不过成也吃鱼败也吃鱼,阖闾的大业是从一条鱼开始的,据说也是从一条鱼上败落来的。
话说这天家宴,阖闾顺手将一盘吃剩的蒸鱼给了爱女胜玉。不想胜玉公主勃然大怒:“你居然用剩鱼羞辱我!”随即拔剑自尽。这个公主气性够大,是因为名字接近“剩鱼”,以为嘲笑?有人传言是因为胜玉与一位地位较低的侍从相爱,阖闾便将这个侍从装入麻袋丢进湖里喂鱼了。因此这个小小的举动便让公主不堪忍受?
阖闾见状痛心疾首,追悔不已,厚葬公主,入葬当天,除了随葬无数珍宝,送葬队伍还人手持一只巨大的竹扎白鹤,牵动翅膀,翩然而舞,引得无数百姓尾随围观。不想“白鹤”进入通道后,身后的石门轰然落下,这原来是阖闾设计的殉葬之计!
这样的无道君主,百姓恨之入骨,各地诸侯遍知,吴国不久衰落。
鱼菜:十二条鱼
开国的君主都如此挚爱食鱼,更不要说继承者了。虽说自此苏州再没有担任过国都,但享誉华夏的鱼肴却从此成为进贡必上之礼。
鱼要新鲜才吃好味。但为了进贡运输方便,也想出很多鱼的制作方式来。这其中就包括白鱼子——白鱼种子晒干;鮸鱼干脍、鮸鱼含肚、鮆鱼肚……还有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的鱼称“鮓”,晋代的中书令张华吃过后,觉得味道极致鲜美,颜色艳美,因此推断:这应该是龙肉!清代据说鱼鮓因为色泽红润,还被特别切成牡丹的形状,称牡丹鮓。
到了清代,原本不爱吃鱼的乾隆皇帝更是特别招了苏州大厨去京城,天天要鱼吃。除了鱼,他还酷爱吃苏州的一道雪菜豆瓣汤,让御膳房弄了N多次,还是摇头,郁闷的御厨一打听,原来这“豆瓣”也是鱼,是塘鲤鱼的脸颊肉,苏州人称耳光肉,塘鲤鱼原本个头就小,这面颊可不是只有豆瓣大小了。
而名震北京广和居的“潘鱼”则是清代苏州人潘祖荫在北京做官时,想念苏州的鱼菜,根据“鲜”这个字,添上北京特产的羊肉创出的鱼羊南北大菜。
不过就算腌制的鱼再变出花来,还是不如鲜鱼美味,苏州菜的精髓要算一个“时”字,看看鱼就知道这“时”有多讲究了:“一月塘鳢二月鳜,三月甲鱼四月鲥,五月白鱼六月鳊,七月鲈鱼八月鲃,九月鲫鱼十月草,十一鲢鱼十二青”。什么时候吃什么鱼,从小就编了儿歌铭记于心了。
鱼菜也跟着时令转——一月:莼菜氽塘片,正是“莼鲈之思”这道菜;二月:松鼠鳜鱼,和着“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季节;三月:白汁鼋菜,菜花满地甲鱼正肥;四月:酒香鲥鱼,张爱玲早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可见在爱吃的女人心中,鲥鱼是怎般几近完美的美物了;五月:清蒸白鱼;六月:水油浸鳊鱼;七月:锅塌鲈鱼;八月:鲃肺汤;九月:芙蓉鯽鱼;十月:糟熘鱼片;十一月:拆烩鲢鱼头;十二月:煮糟青鱼。此时的青鱼就是年菜。从一条不染官场的小鱼到一条肥美喜气的大鱼,便是苏州的一年四季了。
鱼俗:有头有尾
苏州人吃鱼,除了时令,便是大小:鳊鱼、激浪鱼、昂刺鱼,塘鲤鱼、鲫鱼属小鱼;青鱼、草鱼、鲢鱼算大鱼。平常苏州人不太买大鱼,通常年节才会买条大鱼。
过年对于苏州人而言必须要有条乌青鱼,前几年到腊月,常常看人在青鱼嘴上穿个洞挂在自行车后面,鱼尾巴可以一直拖到地上,乌青鱼大鳞片,头白背黑,特别入画,而且肉多颇有富足之意。
四五岁的最好,十斤上下最佳。这么大,切头去尾,中端是主角,沿着脊椎骨横向剖开,分成雌、雄爿,带骨的是雄爿,重中之重,要拿去糟或切成熏鱼胚。中段的雌爿是炒鱼片、炒鱼块的原料。
入腊月先糟一部分,糟好的鱼切成小块的正方体,用当季的冬笋和金华火腿片做鱼汤,汤色一定要清;肚裆那块,煎糟最好吃,就陪着一碗米饭,鲜香扑鼻;还可以放在暖锅里,或者放在“三件子”里,全是道地的苏州年菜。
再拿一部分做熏鱼,说是熏,其实是爆,熏鱼如今很家常,不过吃吃刚出锅的呢,没刺咸甜,外酥里嫩,那才是真正的熏鱼。
青鱼的尾巴则是一道“红烧划水”,那是活肉,自然单独拿出来,入口极糯,开始是甜,后来是咸收口,算得上吴中冬令第一。
年菜中整鱼还要有一条,讲究的人家这条鱼必是黄鱼,而且不能翻身,取“连年有余”之意。
大鱼中,青鱼、草鱼之后才能排的上鲢鱼,苏州人尤其喜欢花鲢,头大,适合炖汤,是浓郁的奶白色。除了味道极好,还可以玩一个游戏——掷“鱼仙人”,“鱼仙人”是一块位于鳃处的鱼头骨,挖出后,要先“喂”它一番——夹着,到各菜碗中“搭搭味道”,然后闭目、许愿,掷抛,如果能立起来,抛掷的人就能梦想成真。这可是一定会伴随着苏州的孩子们长大的一个游戏噢。
一头一尾是懂鱼人的最爱,据说之前绑票的匪徒就会给绑来的人一条鱼,如果上筷子直杀鱼腹,必是屌丝,如果夹头尾慢慢的吃,绑匪便会心中大喜——肥鱼一条呀!
尽管鲤鱼也算大鱼,不过苏州人很少吃鲤鱼,因为鲤鱼的谐音是“利”,是吉祥、吉利的意思,而且会跳龙门。不能随便吃,一般用来放生,祭神鬼、接路头、供三牲时要用鲤鱼。除此,旧时生了女孩,满月时也吃鲤鱼,“鲤”谐“离”音。反之,生了男孩,则吃鲢鱼,以求连生贵子。夫妻成婚也不吃鲤鱼,要吃鲢鱼、青鱼(青谐亲),而居丧之家则不吃鲢鱼、鲫鱼(鲫谐接)要吃鲤鱼。不过鲤鱼按苏州人的话土腥气比较重,恐怕也是不吃的一个缘故,只把年糕做成锦鲤状作为另一道必有的年菜。
有头有尾才是苏州的一年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