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关于鱼和熊掌的抉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
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在圃鱼”的记载,池塘养鱼,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多年前中华大地上,人鱼关系的最早记录。
▲人面鱼纹彩陶盆
我们的祖先最先从事的生产活动就是渔猎,因此鱼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由于进入人类的食谱已久,鱼对诗人的意义,大概始于餐桌。多少文人骚客,沉浸在鱼的鲜美之中,在一道道以鱼为材的佳肴中,生出诗意来。
▲Pexels上的D??ngNhan拍摄的照片
《诗经》中《小雅.鱼丽》描写了主人招待宾朋的场景,以鱼之种类的繁多来映衬美味佳肴极其丰富,反映贵族生活。
鱼丽于罶,鲿(cháng)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罶,鲂(fáng)鳢(lǐ)。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yǎn)鲤。君子有酒,旨且有。▲宴客图(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唐代,诗人张志和则就鳜鱼食材写下了千古名作《渔父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Pexels上的JohannesPlenio拍摄的照片
白居易则在《舟行(江州路上作)》中对红鲤赞颂不已:“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虽舟在江上,也不舍红鲤的滋味。
▲荷包红鲤(图片来自马蜂窝,爱拉的《邂逅婺源》)
“诗圣”杜甫则更会吃,他写的“鲜鲫银丝脍(kuài),香芹碧涧羹”,描绘用活鲜鲫鱼烹煮的银色鱼肉丝,和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的香羹,光文字就令人垂涎。
▲鲜活的鱼生(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正经吃货的苏东坡更是赞颂了不少爱吃的鱼。他在镇江焦山被鲥鱼的鲜美惊艳,遂作诗赞美镇江香醋和江南鲥鱼:姜芽紫醋炙鲥(shí)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鲥鱼是一种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初夏它们便由海入江,准确无误,因而得名。宋人彭渊才说人生有“五恨”,其中一恨即为“鲥鱼多骨”,对其喜爱可见一斑。
▲古法蒸鲥鱼(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爱吃的还有陆游,他在《沁园春·洞庭春色》中写到“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这“玉脍”指的便是被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它以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细切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舌尖3中的金齑玉脍
古人为食物吟诗写词,像极了如今我们吃饭前让手机先“吃”,拍下美图发网上与人共赏的做法。背后透露的,皆是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鱼在诗中,又岂止“吃吃吃”那么简单。除了“能好怎”,鱼儿还被先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并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如今独特的鱼文化。正如陶思炎先生所说:鱼类一旦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对象,鱼文化的系统便开始形成。纵观古诗词中的鱼意象,你定会惊讶于如此一个无腿有鳍的小家伙竟被赋予十分丰富的意义。
1.鱼寓多子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古代先民寿命短,种族繁衍缓慢。鱼作为自然界中繁殖力较强的生灵,便被赋予了生殖崇拜或母性崇拜意义。本坡先民在女性祈祷生育的仪式之后吃鱼就是例证。
闻一多指出:“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直接相关。”
《诗经·陈风·衡门》中的“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则直接把食鱼与娶妻联系了起来。
▲慈鲷科鱼类将鱼仔含在口中,一次可以产很多仔鱼(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鱼”也常常被用于隐喻两性关系。汉代乐府民歌《江南》中就用鱼儿嬉戏来隐喻男女相戏的情景,表达男女爱情的主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闻一多在《说鱼·探源》中写道:“种族的繁衍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生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是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
《诗经·豳风·九罭》更是通过“九罭(yù)之鱼,鳟(zūn)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来表达路遇情人的喜悦。
2.物质丰厚
施罛濊濊,鱣鲔发发
从先秦时期开始,我国古人就已经习惯以鱼来喻物质的丰厚了。如《诗经·采绿》中那位痴心女子,“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xù),维鲂及鱮,薄言观者。”这是以鱼夸说心上人捕鱼之多来夸说他的能干。
而《诗经·卫风·硕人》一篇中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zhān)鲔(wěi)发发,葭菼揭揭。”则是以网中鱼多来喻庄姜时出嫁场面的盛大及其各种陪嫁的丰厚。
▲Pexels上的OzielGómez拍摄的照片
明代以来,谐音文化流行,“鱼”又和“余”“玉”产生联系,形成“年年有余”、“富足有余”、“金玉满堂”、“吉庆有余”等多种表达方式,影响也日益广泛。通过民间年画、民间壁画、民间剪纸、民间刺绣和民间陶瓷等民间艺术形式,传达喜庆吉祥的主题意义。3.鱼承功名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鱼被赋予的另一个含义则直接与功名相联,鱼跃龙门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鱼跃龙门剪纸(图片来自聚图网)
“诗仙”李白曾多次在他的诗里使用鱼的这一层寓意,如“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层。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又如“龙门点额意何如?红尾青鳍却返初。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
“点额”原本是鱼跃龙门失败的象征,在这里被用来比喻在科举考试中落第,无功无名而归。孟浩然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就用鱼象征已经到手的功名,向往进入政界的孟浩然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现实难免残酷,古人们虽不满足于现状,却又无力改变,于是鱼的“化龙”情怀作为人的精神解脱出现了。
鱼的“化龙”情怀在民间并不仅仅是指从鱼变为龙的故事,它代表了一种“化平凡为伟大”的情结,寄托自强不息、超越现实困难,追求更高理想的奋斗精神。
4.以鱼喻禅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以鱼喻禅意象多出现在渔钓诗中,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垂钓境界,就是佛禅的境界。渔翁在人鸟绝迹的雪天江边垂钓,他要钓的绝不是鱼,而是耐得住孤独寂寞的品格,不为外界环境所动的坚韧,是笑迎人生风雪的淡定,是一种禅的智慧。
▲Pexels上的JohannesPlenio拍摄的照片
药山惟俨禅师的弟子德诚,写有一首著名的诗偈《船居寓意》: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诗人以鱼喻禅,意在得鱼,鱼既不食,则空载明月,悠然而归。得鱼有得鱼的喜悦,空船而归亦有明月相作伴,一切随缘,何等旷达!
5.鱼任信使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在我国古典诗词,有一些以动物传书或以动物代称书信的词句。其中鱼儿与鸿雁、青鸟、黄犬共同承担起了信使的任务。
《古诗十九首》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得鱼腹中书。”闻一多先生在《诗选与校笺》中考证:“双鲤鱼,藏书之函也,其物以两木板为之,一底一盖,刻线三道,凿方孔一,线所以通绳,孔所以受封泥。……此或刻为鱼形,一孔以当鱼目,一底一盖,分之则为二鱼,故曰双鲤鱼也。”
▲为使书信不受损,将其扎在两片竹筒中
大多数鲤鱼意象都与书信有关。如“不见伊人久,曾遗双鲤鱼”、“锦水连三峡,时通双鲤鱼”、“波涛一阻两乡梦,岁月无过双鲤鱼”。甚至“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表面上写看不见湖面上鲤鱼跳跃,实际也是指没有音信。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以“鱼雁往来”来指称彼此书信联系。
杜甫写给高适的《寄高三十五詹事》中感叹“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几道《蝶恋花》:“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二晏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抒写词人无奈的相思之情。曾瑞《感皇恩》抒写别后相思无处诉用“拆鸾凤,分莺燕,杳鱼雁。”“鱼雁”成了相思的代名词。6.弱者为鱼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论带有怎样的神圣色彩,作为人类食物之一的鱼都难免带上一层任人宰割的悲剧色彩。
“鱼”真正作为被压迫者的形象而出现,还是在秦汉之后。汉乐府民歌《乌生八九子》中就曾慨叹“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竿尚得鲤鱼口。”
▲Pexels上的cottonbro拍摄的照片
杜甫在《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中写道“一戎才汗马,百姓免为鱼。“《草堂》中又有“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在百姓心目中,鱼是一种即使深潜水底,也逃不过被捕杀命运的可怜生物,恰似无论如何也难逃迫害的普通小民。因此相较于龙、凤、麒麟等形象,鱼更具有亲民性,也更多地被民间百姓所喜爱和使用。7.乡情寄予鱼
莼鲈之思
我国诗歌中,赞美松江鲈鱼的作品甚多,但除了赞颂其味美,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思乡之情的代名词。
《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由于怀念家乡的美食,张翰辞官回乡,写下了《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李白赞之曰: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此后,诗人多以”莼菜鲈鱼“的典故来表达思乡之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轼也在《送吕昌期知嘉州》写道“得句会应缘竹鹤,思归宁复为莼鲈”。
鱼献身为人之饱腹
人落笔赋鱼予意义
愿有
尝不完的鲜美
赏不尽的诗意
参考资料:
周本淳.诗词中的草木禽鱼问题[J].学术论坛,(04):38-43.
包克菲,魏建中.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动物信使[J].内蒙古电大学刊,(11):13-14.
吴宾凤,王海英,张振江.诗词话鲈鱼[J].科学养鱼,(12):71-72.
吴宾凤,王海英,赵金川.唐诗宋词中的“鲤鱼”文化[J].科学养鱼,(08):72-73.
张希,冯淑然.唐代渔钓诗词中的意象解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03):22-24.
程家遐.民间艺术主题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以“鱼”母题研究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17):42-43.
滕新贤,王禹.论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鱼文化[J].前沿,(20):-.
廖群.考古释“鱼”——“文学考古”与《诗经》礼俗诗研究之一[C].中国诗经学会.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中国诗经学会,:-.
朱小平.中国民间文学中“鱼”的意象[J].沧桑,(02):-+
刘美洁.《诗经》鱼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高薇,王辉斌.先秦两汉文学中的鱼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
文/图李碧君
推荐阅读
一条斑马鱼的独白海洋开放日特辑用数据说话,新冠病毒并非来自水产品!中华民族,自古有『鲤』献『鲤』祖国70华诞,快来get这些鲤鱼!河之鲤(一):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世界海洋日特辑
保护珍稀野生海水鱼粒突箱鲀——珊瑚礁中胆小的“披甲萌鱼”↓↓↓↓更多有趣的鱼类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