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学好语文,读书为要
TUhjnbcbe - 2022/2/25 14:38:00

为乐趣而读书。

——毛姆

01

名著悦读之旅

名著助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推荐好书

中国民歌欣赏

周青青著

(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第篇,推荐给高段学生阅读)

《中国民歌欣赏》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丛书之一。《中国民歌欣赏》全书包括两部分:民歌的唱词和民歌的音乐。“民歌的唱词”部分从唱词的内容和唱词的形式两个角度分析,归纳出中国民歌的普遍源头和主题,即神话、历史、故事、爱情、婚姻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突出主题——苦难倾诉,并从结构、分段模式、表达手法等表现形式方面作比较详尽的介绍。“民歌的音乐”部分分析了中国民歌的艺术类型、音乐结构以及民族与地域风格。《中国民歌欣赏》探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我国民歌这样一种特殊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成就进行欣赏分析,引导中小学生理解我国民歌的艺术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期待对民歌的其他爱好者也能产生有益的赏析帮助。

《中国民歌欣赏》这本书,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的了解、欣赏,使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欣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加深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民族精神!

周青青,女,年10月生。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业:民族音乐理论。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开设“中国民间歌曲概论”“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民间音乐采风”“中国民间歌曲理论专题研究”“音乐学分析”等多门课程。主要著作有:《中国民歌》《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歌艺术欣赏》《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合著)等多部,论文有《河南方言对河南筝曲风格的影响》《我国的说唱艺术与文学和语言》等20余篇。

民歌唱词中的“赋、比、兴”(节选)

我国民歌的唱词,从目前文献所见最早记录了民歌的《诗经》开始,就使用了“赋、比、兴”三种表达方式。宋代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赋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集传》)。

在“赋、比、兴”三种手法中,赋是直言其事;比是比喻,比较容易理解;唯有兴,难言其要义,在民歌中又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巧妙意境,为听者和读者展示了民间歌手广阔的艺术想象力,并启发受众奇妙的感受空间。正如当代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所说:“西方把形象和意境结合起来的几种方式,像隐喻、明喻、转喻、象征、拟人、举隅、隅托、外应物象,这些西方一切的形象跟情意结合的方式,就是出于安排和思索的成分多者是属于‘比’的成分。而中国的所谓‘兴’,是一种自由的联想。这个‘兴’字,英文里边从来也没有一个适当的翻译的字”(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一)民歌唱词中的“赋”

如朱熹所说,“赋”是“陈其事而直言之”,民歌歌词中大量的叙事都属于“赋”,前面章节中已有不少以唱词直接叙事的例子。下面再举两个比较生动的直言其事的例子,说明民歌唱词中“赋”的用法和艺术效果。

山西西北部流传的一种山歌叫做“山曲”,其唱词内容主要是爱情和诉苦。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疏松,平时干旱少雨,一旦下起雨来又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的自然环境,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过去这里的人民生活困苦,便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逃荒方式——走西口。走西口的男人一般四月份离家,九十月份还乡。每一个男人的每一次走西口,都是与亲人的一次生离死别。山西河曲县的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讲述一个女人在丈夫要去走西口时心痛欲碎的情景。这首民歌的唱词中没有形容,没有比喻,以十分质朴的直言其事(“赋”)的手法,将一个可怜而又无奈的女人内心的万般痛苦、分层次换角度地表述出来。

(二)民歌唱词中的“比”

“比”与“兴”的手法,在民歌的山歌种类中最为常见。就比喻而言,例如陕北山歌“信天游”《蓝花花》,表现封建社会一个女孩子被迫嫁到财主家的愤恨心情,以及普通民众对其不幸会运的痛惜。其中第二段唱词:

五谷里的田苗子数上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儿要数蓝花花好。

《蓝花花》的这段歌词,以田地里各种庄稼中高梁最高,来比喻全国各地的女孩中蓝花花的出色。这种比喻手法,以非常简洁的语言,对蓝花花做了具有非常高度的赞誉。

(三)民歌唱词中的“兴”

民歌唱词中的“兴”,使用得既灵活有趣,又使情与景交融并相互村托和提升,由此为听众展示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留下余味无穷。

关于我国诗歌中的“兴”,不同时期的学者有过多种解释。挑选比较易懂的说法,如郑司农云:“兴者,托事于物”(《周记》卷二十三)。齐、梁间《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比兴篇》中说:“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近代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说:“兴,有两个意义,二是发端,一是臂喻。”当代古典诗词学者叶嘉莹的解释是:“‘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举例来看,民歌唱词中的“兴”有不同的作用。

其一,如朱自清所说,是唱词叙事的发端。还是先以陕北信天游中《蓝花花》为例,第一段唱词是:青线线蓝线线蓝个英英的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地爱死人。唱词使用“兴”的手法,由农村自纺线染色后颜色的靓丽起始,进而感发对蓝花花品貌的赞美,并引出蓝花花故事的叙述。

其二,如郑司农所说,是“托事于物”。信天游《脚夫调》的歌词反映了脚夫的生活和心境:清晨时分就奔波在外的脚夫,看者初升的红红的太阳,想起自己生活的困苦,发出了内心的感叹。

其三,如叶嘉莹所说,是“由物及心”引起读者感动的表达方式。江苏如皋的挑担号子《姜太公独坐钓鱼台》:

你不来啊让我来,姜太公独坐钓鱼台。

七尺钓竿八尺线,直钩子钓上鲤鱼来。

鲤鱼只为针钩死,山伯只为祝英台。

起兴手法特殊在哪里?这种起兴的手法比较特殊,全曲三段唱词,每段两句,共六句,前五句都是起兴,只有第六句才点出主题。在前五句中,第-句是起韵,即所谓“唱词叙事的发端”;然后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最后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故事,比喻爱情的坚贞。这里面,包括了朱自清对“兴”的全部解释,即:“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

叶嘉莹对“兴”的解释是“由物及心”,上面这首歌词的前五句可以说唱的都是“外物”,不论是历史典故,还是具体的人物(姜太公)和动物(鲤鱼),以及钓鱼所用的工具。只有“山伯只为祝英台”句,才唱出了歌者内心对爱情的希望和理想,前面的五句兴,都是对这一句的铺垫。歌者从久远的历史故事说起,从姜太公直钩子钓鱼,说到鲤鱼上钩,再说到自己心中的爱情,这就是“由物及心”。

(节选自《中国民歌欣赏》周青青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1

以下哪种方式不是我国民歌的唱词使用的表达方式?()

A.赋

B.比

C.乐

D.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2

文中举例子说明民歌唱词中“赋”的用法和艺术效果,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强调陕北民歌都是使用“赋”的手法。

B.用实际事例来说明“赋”直接叙事的特点通俗易懂。

C.准确说明陕北名歌主要使用“赋”的表现手法通俗易懂。

D.举例子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使用“赋”的手法表现民歌主题。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3

陕北山歌“信天游”《蓝花花》第二段唱词采用什么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比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4

叶嘉莹先生认为江苏如皋的挑担号子《姜太公独坐钓鱼台》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引起读者感动?()

A.即物即心

B.由心及物

C.由物及心

D.即心即物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5

根据文本判断,下列哪个选项叙述是不正确的?()

A.《蓝花花》的歌词,以田地里各种庄稼中高梁最高,来比喻全国各地的女孩中蓝花花的出色,这就是采用“比”的手法。

B.山西河曲县的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这首民歌的唱词中没有形容,没有比喻,以十分质朴的直言其事(“比”)的手法。

C.“赋”是“陈其事而直言之”,民歌歌词中大量的叙事都属于“赋”,民歌中大量直接叙事的例子都是采用“赋”的修辞手法。

D.歌者将自己的心绪寄托于外物,外物对内心所起的作用,包括了烘托、寄寓、反衬、象征与譬喻,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这种表现形式属于“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6

江苏如皋的挑担号子《姜太公独坐钓鱼台》起兴手法特殊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示例:《姜太公独坐钓鱼台》起兴的手法比较特殊,全曲三段唱词,每段两句,共六句,前五句都是起兴,只有第六句才点出主题。在前五句中,第-句是起韵,即所谓“唱词叙事的发端”;然后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最后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故事,比喻爱情的坚贞。这里面,包括了朱自清对“兴”的全部解释,即:“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

7

文章多处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以其中一处为例,说说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示例:文章举例山西河曲县的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讲述一个女人在丈夫要去走西口时心痛欲碎的情景。这首民歌的唱词中没有形容,没有比喻,以十分质朴的直言其事(“赋”)的手法,将一个可怜而又无奈的女人内心的万般痛苦、分层次换角度地表述出来。采用这样的说明方法,读者借助具体的例子、熟悉的内容,结合作者的介绍,更容易理解说明对象“赋”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往期回顾

SUMMEROF

1.名著助读:《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2.同步阅读训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3.名著助读:《没头脑和不高兴》

4.同步阅读训练: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5.名著助读:《昆虫记》

6.同步阅读训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7.名著助读:《稻草人》

8.同步阅读训练: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9.名著助读:《爱的教育》

10.同步悦读训练: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1.名著助读:《吃黑夜的大象》

12.同步阅读训练: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3.名著助读:《小王子》

14.名师好课:《墨梅》

15.名著助读:《格林童话》

16.名师好课:《我的心儿怦怦跳》

17.名著助读:《大林和小林》

18.名著助读:《宝葫芦的秘密》

19.名著助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0.名著助读:《声律启蒙》

21.名著助读:《草房子》

22.热点资讯:开学第一课

23.名著助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4.名师好课:《搭船的鸟》

25.名著助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6.同步阅读训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7.名著助读:《窗边的小豆豆》

28.名著助读:《萝卜回来了》

29.工作室“送培送教”活动侧记

30.同步阅读训练: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1.名著助读:《城南旧事》

32.同步阅读训练: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33.名著助读:《成语故事》

34.同步阅读训练: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35.名著助读:《一园青菜成了精》

36.同步阅读训练: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37.名著助读:《千家诗》

38.同步阅读训练: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39.名著助读:《五星红旗》

40.同步阅读训练:二年级第八单元

41.名著助读:《少儿科普三字经》

42.名著助读:《空间简史》

43.名著助读:《中国历史故事集》

44.名著助读:《童年河》

45.名著助读:《三毛流浪记》

46.同步阅读训练: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47.名著助读:《中外古今寓言》

48.名著助读:《寂静的春天》

49.名著助读:《非法智慧》

50.名著助读:《可爱的中国》

51.名著助读:《建筑艺术的语言》

54.名著助读:《弗朗兹的故事》

55.名著助读:《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56.名著助读:《大国重器:图说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

57.同步阅读训练:《二年级第七单元》

58.名著助读:《戏曲进校园》

59.名著助读:《海错图》

60.名著助读:《中国儿童地图百科全书·世界遗产》

61.名著助读:《昆虫漫话》

62.名著助读:《呼兰河传》

63.名著助读:《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64.名著助读:《小英雄雨来》

65.名著助读:《今天我是升旗手》

66.名著助读:《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插图本)》

67.名著助读:《芝麻开门》

68.名著助读:《狐狸打猎人》

69.同步阅读训练: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70.名著助读《小兵张嘎》

71.名著助读:《小马过河》

72.名著助读:《男生贾里全传》

点击左上方蓝字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好语文,读书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