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1月19日
梦中长常忆里下河
作者:施晓宇
我的老家在泰县———今天的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里下河平原。里下河并不是单独的一条河,而是许许多多河网的统称,它西至里运河,东到串场河,因为乡亲们把里运河简称“里河”,串场河简称“下河”,故名“里下河”。其中,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乃春秋战国时期,鲁哀公九年(公元前年),吴王夫差欲就近北上与齐晋争霸,命人工开凿了这段运河,史称邗沟,又名渠水、邗江、中渎水,是我国开凿最早的联系长江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它北起今天的淮安市淮阴区杨庄,南至扬州市邗江区的瓜洲入长江,全长公里。
就因为我的老家河沟港汊密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因此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江苏省乃全国各省市中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即便是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当年在芦苇荡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也不缺粮食和鱼虾。京剧《沙家浜》里指导员郭建光夸沙奶奶的一段唱词就证明了这一点:
“沙奶奶———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同志们说,似这样长期来住下,只怕是心也宽,体也胖,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
离我老家不远的泰州港已有百年历史,境内拥有长江深水岸线二十多公里,江中盛产鲥鱼、刀鱼、河豚等特种美味。作为“长江三鲜”之首,鲥鱼的名声最为响亮。北宋大诗人、美食家苏东坡当年在镇江焦山吃到鲥鱼时,禁不住写诗赞美:“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我在年初夏回老家时,也有幸品尝过鲥鱼的美味。吃过鲥鱼的人都知道,想要鲥鱼味道好,必须不刮去鱼鳞,留鳞清蒸。因为鲥鱼的鳞片与皮肤之间饱含油脂,鲜味浓郁,还富含钙、铁、磷等成分,故厨师在烹制时特别强调“清蒸鲥鱼不刮鳞”。如今,对平常百姓来讲,长江里稀有的鲥鱼已是不可望也不可及,只能长存记忆中了。
不过,老家有一道名菜“清炖河豚”至今在酒楼仍可以品尝到。本人在年初夏应邀返乡讲学,在泰州、在姜堰,东道主都曾请我品尝过“清炖河豚”。在民间,河豚被称为百鱼之首。所以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话叫:“拼死吃河豚。”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河豚的特性———虽有剧毒,但是味道鲜美,值得人们用性命作赌注来尝鲜。每年春夏,正是河豚上桌时。苏东坡不愧为美食家的称号,他在题北宋著名画僧惠崇所画《春江晚景》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第一首诗就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明确点明春季是品尝河豚的大好时光。由于惠崇画的是两幅图画,一幅是戏鸭图,一幅是飞雁图。人们因为苏东坡写到河豚,故而只记住了前一首。其实不为更多人知的苏东坡题惠崇飞雁图的第二首诗也是很棒的: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年5月16医院病逝的汪曾祺是我敬重的邻县高邮大作家。在他生前,我曾于年10月18日上午亲往汪老在北京蒲黄榆的家中约稿并洽谈甚欢。因此知道当代美食家汪曾祺也曾有诗歌咏河豚曰:
“鲜鱼脆鳝味无伦,酒重百花清且醇。六十年来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
正因为河豚味美,所以,中国人关于河豚的饮食文化已有几千年历史,到唐代即达到鼎盛。故而有人著诗道:
“一朝得食河豚肉,终生不恋天下鱼。尝遍世间鱼万种,惟有河豚味最鲜。”
不过,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家乡河沟港汊里盛产的乌鱼(乡亲们叫“五与”)、鳝鱼(乡亲们叫“长鱼”)、鲫鱼、鲤鱼和草鱼。乌鱼,又名黑鱼、鳢鱼、斑鳢等。因身上有豹子一样的斑纹而得名。乌鱼肉质细嫩,富有弹性,口味十分鲜美。此外,乌鱼还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健脾利水的医疗功效。病后、产后以及术后的人吃了,具有生肌补血、加速愈合伤口的作用,还能治疗水肿、脚气、痔疮、疥癣等病症。加上营养价值高,因而深受乡亲们欢迎,是家乡人喜爱的上乘菜肴。
此外,在家乡河岸的泥塘里,则有摸也摸不完的河蚌、蚬子和螺蛳。有一年夏天回乡探亲。在俞垛镇茅家庄祖屋门前的码头边上,我打赤膊下河尽兴游泳之后,用两脚随意往河岸污泥里一踩,就能踩到硬硬的像瓦片一样粗糙的蚌壳。随即俯下身子从泥里便挖出一枚像菜盘子一般大小的肥硕河蚌来。不消两个时辰,我就摸到满满两水桶的河蚌,重达三十余斤!只是,乐极生悲———正当我兴奋摸取一枚又一枚摸也摸不完的河蚌之际,可恶的肉眼看不见的“鸭虱子”爬上我的身体叮咬。到晚上浑身痒得人彻夜难眠。这才领教了里下河里“鸭虱子”的厉害。
印度古代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代表作之一、七幕诗剧《沙恭达罗》在中国是由季羡林大师翻译的。其中有一句诗广为流传:“你无论走得多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此刻用它来形容我对千里之外的故乡,对老家,对位于里下河畔的故乡的感情和思念,应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选自《姜堰名人》,缪荣株主编,年6月凤凰出版社出版,本文已得到主编的授权发布,在此表示感谢!)
施晓宇,年生,俞垛镇人。年考入福建师大历史系,毕业后留校;北京大学中文系年毕业后当编辑,曾任《散文天地》杂志主编兼《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阅读学会副会长,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年起在《雨花》《福建文学》《北京文学》《散文》《中华散文》等发表小说、散文等万字以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转载。
年起在作家出版社等出版小说集《四鸡图》,散文集《洞开心门》《都市鸽哨》《思索的芦苇》《直立的行走》《走陕北》,长篇摄影散文集《大美不言寿山石》,杂文集《坊间人语》。
姜堰书城展柜里的《姜堰名人》,缪荣株提供图片
缪荣株,男,年1月生,姜堰区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姜堰区作协副主席,《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经济师,曾任镇党委书记、县人民银行行长、泰州市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主编过《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出版小说、散文集5本。2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
《溱潼老字号》征稿为了挖掘溱潼地方文化史料,展现溱潼历史人文内涵,弘扬溱潼老字号的传统文化,“溱潼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