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孙永兴ldquo南岩rdquo
TUhjnbcbe - 2022/5/3 15:05:00

“南岩”景观

孙永兴

虞山最高峰祖师山,原叫锦峰,中心建筑是祖师庙。祖师庙所在的山顶,是一个稍有起伏的平台,广数百亩,极像庐山顶上的牯岭。不过,它没有牯岭葱郁的森林植皮,也就没有牯岭遍布山顶的淙淙泉流,更没有牯岭壮观的飞瀑。

古代,这里是有瀑布的。南梁简文皇帝,为常熟致道观前身“招真观”写的《招真治碑》,描写道:“高岩郁起,带青云而作峰;拂水悬流,洒天河而俱会。”这是公元年前后的景象。那时永嘉南奔,史载第二次开发江南的潮流,李白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常熟已发展有万户人口了吧。那时的祖师山顶,跟庐山牯岭一样,应该是一片原始森林。

出祖师庙,门口有曲尺形的山涧,上有香花,长寿两桥。踏上长寿桥,眼前上下虚空,脚下绝壁悬崖。近乎垂直的崖壁,一落千尺,云雾飘荡在脚下,劲风猎猎有声,人立危崖,头晕目眩。长寿桥架在古瀑布喷泻的山涧豁口上。

细看豁口下山崖,被侵蚀成“v”字形凹陷,足见当年瀑布冲力之大;那瀑布原先应该是一挂,后来缩小成一线,最后是断流。这石崖,叫“拂水岩”。如果你慕名来看瀑布,肯定是要失望的。

瀑布什么时候干涸的?我估计在明代末年。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人,他的拂水山庄有八景,第三景是“春流观瀑”。顾名思义,瀑布只能在春日雨季,暴雨过后,才能见到,这瀑布已经到了行将消失的回光返照期。所以,牧斋要在“观瀑”前面冠以“春流”两字。

见不到瀑布,也没什么大不了。拂水岩向西,有一山径,盘曲而下,能抄到拂水岩下,一路上,石壁巉岩,林木荫翳,岩下有一泓山泉,水滴淅沥,有如杭州虎跑,俗称“小剑门”。

祖师庙前整个山顶前沿,是一道绝壁悬崖,是一组奇石景观,总称“南岩”。它拥有“五石”:拂水岩,石城,石门,三沓石,试剑石。

明末钱牧斋道:“予按《姑苏志》云,‘过吴王庙﹙在西门,阜城门外山腰,今已毁﹚五六里,有试剑石,又有三沓石,与石城,石门诸峰错峙。’乃知,三沓石之东,试剑石之下,石壁呀然中开,俗谓之剑门,即石门也。石之西,其崖如防如削,巨石错列,如雉堞楼橹,即石城也。简文云,‘虚峗挺起’,信不诬也。”

钱氏说得明白,今日称的“剑门”,那是俗称,它的本名是“石门”,它在石崖的东半截,西半截是石城。民间传说:山前湖里有丈二的芦苇,用它,可以开启山上的石门,里面有金银财宝,这故事颇有芝麻开门的味道。民间故事中的石门称呼和钱氏的石门说法,是相符的。

石门上的“剑门”两字,是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手笔,他用的是俗称。这俗称误导人们产生了另一种说法,石门上的那条石缝,便是吴王试剑劈开的,所以,这石门也叫试剑石,这是牵强附会。﹙另一说:石门、石城,在虞山西北坡的坠石涧﹚

三沓石和试剑石颇有争议。牧斋说,拂水瀑布下泻,被下石阻挡,分为三截,就像现在庐山三叠泉瀑布。那阻挡之石,就是三沓石。显然,三沓石在拂水岩下面的岩壁上。而试剑石,是石门顶上的巨石,可能,古代,那里有虎丘试剑石那样一分为二的石块,现在摆布已经变样了。

引出歧见的原因,出在明代中期的桑瑜身上,他编的县志,俗称桑志,说三沓石:在拂水南崖,危然卓立,其最上者,长可丈余,阔六七尺,厚二三尺,中一石端方如几,最下一石,仅如斛,三石三沓,欲坠不坠,其下可通往来。桑志没有具体指明,此石在“南岩”的什么地方,有点似是而非,现在的人,误以为,石门顶上的试剑石就是三沓石,因为石门那条石缝,“其下可通往来”的,殊不知,拂水岩下,也是,“其下可通往来”的。

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有瞿式耜墓。它在祖师庙前西南角的山肩上。

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墓,是六十年代初。黄梅天,学校放农忙假,我们人小,干不了什么,几个孩子相约上山“捉蕈”。我们从兴福寺后山,过联珠洞,到祖师庙前,一无所获。有人提议到宝岩去偷杨梅,走正经大路一百廿栈头,太远,从祖师庙向西走一小段路,从那里一溜下山,只要十来分钟,就可以到山脚下的宝岩。这是条山民走的捷径,很陡,要手脚并用。

在山顶要下山时,发现一大片松林,松树细而高,每棵树一般大小,排列整齐,估计是民国初年种植的。走进松林,有一种静穆的氛围,地上的落叶铺得很厚,走上去软绵绵的。树林中间,一条碎石小路,小路尽头,一座石牌坊。牌坊后,一弯月牙形的水池,上面是坟前平台,石凳,石桌,罗城墙石,完好无损。

我们很吃惊,一,虞山上的大墓不少,都建在山麓,唯有这座墓建在山顶;二,那时,地主老财,封建官吏的墓,是不受保护的,墓上的石条,石板都被人扛去,能留下一个土堆,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怎么在这里,有保存得这么好的大墓?

后来才知道,这是瞿式耜的墓。他是南明兵部尚书,满清攻下桂林时,他殉国了,是位民族英雄。民国初年,有“驱除鞑奴”的口号,对明末的抗清烈士褒奖。这松林大约是那时种植的。

离松林不远,有个“小石林”,约一亩来面积,各式石块,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姿态各异,人行其间,有入迷宫的感觉。这不像天然的,好像是前人在这里布置的“八阵图”,是不是瞿式耜墓的附属设施?后来我上祖师山,多次寻找“小石林”,却找不见,问旁人,人家也不知道。

虞山上,有许多像“小石林”这样的地方,既不见于经传,又没有传说,沉没在历史中,有待我们去发现。

发表于《常熟日报·虞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永兴,笔名虞城憨憨,谢桥中学退休教师,近年搦笔属文,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传记等二百多篇,各类得奖三十余次。

相关链接

孙永兴

祝家河

孙永兴

栗里茶室

孙永兴

生瓜

孙永兴

塘鳢鱼

孙永兴

竹笋

孙永兴

兴福寺拾零

孙永兴

诗意蜗居——唐氏宅园

孙永兴

礼云子(蟛蜞籽)

孙永兴

捕蟹

孙永兴

芦穄

孙永兴

黄梅雨

孙永兴

掼大麦

孙永兴

野菜

孙永兴

丝瓜

孙永兴

渔民林大爷

孙永兴

骑竹马

孙永兴

虞山野味

孙永兴

山路弯弯

孙永兴

虞城方塔园

孙永兴

小巷深深

孙永兴

虞山玉

孙永兴

虞山赭石砚

孙永兴

传奇师桥

孙永兴

问村,其人其事

孙永兴

茅针花鞋

孙永兴

阿泉叔

孙永兴

围墙顶上的树

孙永兴

老和尚

孙永兴

李石锁

孙永兴

老法师

孙永兴

老土地

孙永兴

张老师的“本色”

孙永兴

学者与乡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永兴ldquo南岩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