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吃面是有传统的,老苏州们把喝茶、吃面、听评弹当成了每日的必修课。提起苏州,大家往往会想到园林、丝绸和碧螺春,可是只有苏州人自己才了解,苏州的面也一样无法复制。苏州人的一碗汤面,早已超出了一顿简单的早饭的范畴,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苏式生活”之中。
宽汤、硬面、重浇头
01、汤是灵魂
苏州有句老话:“吃面要吃汤,听戏要听腔”,汤是苏面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一碗好的苏式面汤,大致由汤、汁、油、青组成。
1)汤
汤讲究要清而不油,色泽透亮,犹如琥珀,味鲜美而食后口不干。一锅汤的好坏关键的在于一个“吊”字。要“吊”一锅好汤不仅要用上土鸡、大骨、蹄髈加以做爆蟮余下的蟮骨,还要加入各家的秘制调料,以文火慢熬将近一天的时光。白汤面一清见底,红汤面也并不是在白汤基础上加入普通酱油,而是五花肉经过数小时的烧制焖熬出来的的酱汁——绝对的精华,纯天然的食材使得面汤吃后不上火不口干。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内容请
吃面要懂“行话”
江南人吃面有术语,宽汤紧汤,免青加青,过桥压底,一碗面能变的花样直接能列出一道排列组合数学题。
「硬面」、「烂面」,面煮的时间短叫硬面,多煮一会儿叫烂面,烂面只是软一些,不是真的烂。
「宽汤」、「紧汤」,就是指碗里汤的多少,紧汤就是少加汤,宽汤则是多加汤。
「重青」、「免青」,重青就是多放大蒜叶,免青就是不放。
「盖浇」、「过桥」,盖浇就是浇头直接放在面碗里,过桥是浇头另放一小碟。问过老辈儿何谓“过桥”,答说浇头和面各占两岸,借一双筷子才汇到一起,要“过个桥”是也。还有些将浇头置于面底,则称之为「底浇」。
苏面“三烫”
好的苏式汤面有“三烫”的特点:面烫、汤烫、碗烫,即便在数九寒冬,食之也能冒汗。面要烫,投锅煮面时水大透足,少投勤捞,保持水清,捞出后直接入碗不在温水中过;配制好的面汤始终放在铁镬中热着,盛入碗中,貌似不见有热气,但吃进嘴里,一不留神就会烫着嘴。碗要烫,主要是因为早期的消毒设施落后,这碗放进沸水中烫煮不仅可以消毒,而且能保证食物入口的时候,最大限度的维持原先的温度,以最佳的状态入口。
苏面的代表之作
1)枫镇大肉面
“枫镇大肉面”据说创于枫桥镇,被誉为苏州“最难做、最精细、最鲜美”的一碗面。其独特之处在于面汤,用猪骨、鳝骨、虾脑、螺蛳肉等熬成的汤增鲜,再用酒酿吊香,汤清无色,醇香扑鼻。作为夏令面的人气单品,鲜爽的白汤、入口即化的大肉、汤里独特的酒香,无一不令苏州宁为之疯狂。
2)焖肉面
除了素面馆,“焖肉”便是每家面馆中的最根本。肉要三精三肥硬肋大精头,而且要是“黑毛小猪身”,即毛猪身重约在~斤之间。一块焖肉,首先要将肉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佐以调料稍作腌制,入大火烧熟,剔出肋骨,只留软骨,用刀刮清肉皮,修出刀面,然后再上炉文火慢焐三四个小时,直至肉烂而形不散。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