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是江苏别具一格的平原淡水湖,省内排名第四,该湖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湖区面积广阔,横跨宿迁、新沂两市,亦是当地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作为苏北出名的“宝库”,骆马湖生态优美,水深鱼多,资源丰富。一方面,湖中生存有56种鱼类资源,90年代曾年产余吨,捕捞效益显著。另一方面,骆马湖中淤积大量的优质湖砂,采砂业在当地曾风靡一时。在旅游方面,骆马湖孕育了优质的生态湿地,京杭大运河贴湖而过,是“绿水青山”的典型代表。
然而,骆马湖实际上是一个“年轻”的湖泊。年,黄河第二次夺淮,汹涌的黄河水从花园口奔流而下,在淮河流域形成大面积的黄泛区。受黄河泥沙淤积的影响,骆马湖一度彻底消亡,六塘河也被淤成平地。40年代,骆马湖的“湖址”被耕地和村庄所取代,加上围湖造田的影响,湖泊的痕迹全然无存。
直到50年代,我国大力开展治淮水利工程,重新疏导被黄河泥沙淤塞的河流、湖泊以及水库,加强了蓄水、分洪、排涝能力。
在此背景下,骆马湖又重新恢复生机:年,新沭河工程和整沭导沂工程完工,骆马湖部分恢复成临时性水库;年,我国水利部门决定将骆马湖改造成常年蓄水的大型湖泊,靠湖修建嶂山闸和环湖大堤,蓄水容量进一步增加。
据《新沂县志》记载,至年时,骆马湖的水面已恢复到平方公里,水深约4米,可灌溉75万亩农田。而现在,骆马湖的面积为平方公里(21.81m水位下),但平均水深却明显增加。其中,南湖的平均水深增加到5m,北湖平均达到30m,库容量增加至2.7亿m,渔业资源空前繁荣。
20年来,骆马湖的蓄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主要原因和人为采砂有关。前文提到,骆马湖是从泥沙中脱胎重生的“新湖”,湖底含有丰富的泥沙资源,其中的粗砂和细砂经过自然沉降、湖水冲刷(据研究,骆马湖1年可换水10次,流动性能好),具备理想的开发特质。湖砂在国内有“水下软黄金”的美誉,个体采砂投入少,经济效益高,很快便在湖区流行开来。
据当地居民反映,骆马湖的采砂规模很大,采砂船从90年代开始迅速增加,巅峰时期的数量超过艘。其中,宿迁和徐州水域的采砂泵船达艘,年开采量约1亿吨。采砂地点零散分布,致使湖底不断向下掏蚀,平均水深不断增加。
骆马湖采砂船
有人可能会认为,骆马湖泥沙淤积严重,通过采砂可增加库容,还能创造经济效益,应当大力支持。但事实上,湖区的采砂业在年6月1日就被严格禁止,20年的采砂业宣告终结,采砂泵船相继退出湖区,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非法采砂对水质有不利影响。骆马湖不同于普通的平原内陆湖,该湖承担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蓄任务,同时还向宿迁、新沂两市供水,湖水的水质决定了饮用水的质量。而非法采砂则会加剧水质污染,导致氟化物增加,湖泊自净能力下降。
采砂船示意图
其次,无序的采砂活动对湖区生态也有不利影响,湖中岛屿大量消失,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具体到骆马湖,最典型的“后遗症”莫过于菹草的爆发。
菹草是眼子菜属的多年沉水植物,它的“泛滥”让人又爱又恨。菹草的好处在于可吸收氮磷等营养盐,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体透明度;缺点是生命力顽强,每天可长高12~15cm,高度可达1.5~2.5m,容易过度繁殖并导致水生生物的单一化。
聚集成片的菹草种群无疑会使湖泊的流动能力下降,阻碍船只通航,不利于安全行洪。更棘手的是,每年6月菹草大面积衰败(类似于“倒藻”),水体会因缺氧而腐臭,加剧水质恶化,直接威胁市区的饮水安全。
不同时期骆马湖菹草的分布范围及密度
从根源上看,菹草的泛滥和黄砂的开采有直接关联,因为黄砂开采破坏了湖床原有的地形、地貌,部分水域加深至几十米,透明度降低,导致轮叶黑藻、苦草等适合浅水、透光环境的植物消失,后来居上、适合深水的菹草反而出现爆发性增殖。同时,骆马湖的营养盐并未因采砂活动而降低,沂河、中运河累计输入氮磷,同样也为菹草的失控提供了营养物质。
对于湖区的鱼类,采砂的生态影响也未彻底消除。骆马湖是江苏有名的“鱼库”,盛产鲢、鳙、鲫、鲤、鳢等淡水鱼,鱼产力有天然的饵料优势。新世纪以来,骆马湖的渔业同比上世纪有所下降,但仍能维持在~吨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鱼种的来源有明显的不同。在过去,骆马湖的鱼类以自然繁育为主,野生鱼种是主要群体,但采砂活动却破坏了湖底的产卵场,使草滩面积萎缩,土著鱼的产卵地和栖息地衰退,自然繁殖规模减小,局部还出现了“水下荒漠”的现象。
以年为转折点,当地渔民不得不转向养捕结合,人工放流鱼苗成为维持产量的主模式。年以来,骆马湖的渔业产量有序增长,当年投放多万尾鲢鳙夏花鱼苗;年,渔政部门科学评估鱼类储量,新投放多万尾鲢鳙鱼苗,任其自然生长,坚决不投饵、不施肥、不用药。
经过多年摸索,骆马湖的水质和生态进入了全新的恢复期。在地理区域上,骆马湖位于我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不在长江的禁渔范围内,但该湖的“净水行动”却堪称模范,生态网箱成了最大的治水亮点。
所谓生态网箱,是在湖区暂定划出面积为56.75万平方米的标准网箱,只投放鲢鳙,通过下行效应控制水中的藻类密度,将水质维持在嫩、爽的状态。
根据中科院水生所的调研,年骆马湖网箱的净水成绩相当可观:
固氮量达76.3吨,固磷量5.6吨,消耗蓝绿藻.5吨,输出碳汇.8吨。据粗略估计,网箱内的净水鲢鳙每年创造的生态价值高达.9万元,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工程。
养鱼为何还能消除氮磷,改善生态?这是因为鱼类是水环境中的调控者,也是食物链的主要参与者。鲢鳙的鳃耙细密而发达,可“越级”捕食低等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饵料系数高达40:1,调水效果极佳。鲢鳙在呼吸之间过滤生物饵料,实际上就相当于从水中吸收了氮磷、有机物等成分,使之转化成自身的营养物质。
骆马湖净水鱼大丰收/图源骆马湖渔管办
当地渔业部门定期组织捕捞,本质上是转移了氮磷。据养殖户介绍,这种方式养出的生态鱼价格更高,每斤比周边的市场价高出2~3元,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
显然,骆马湖的生态秘密正在加速创造经济效益,这比过去的采砂效益更值得称道:“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