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聊圆明园,今天说的是圆明园四十景之“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位于圆明园后湖西岸,北邻杏花春馆,南接茹古涵今。此处为后湖九岛中的一座大岛,岛上的园林布局是仿照西湖“玉泉观鱼”而建的。
这个景区也是胤禛时期就有的景观,他当年还做过一次诗《金鱼池》:甃地成卍字,注水蓄文鱼。藻映十分翠,圃围四面虗。泳游溪涨后,泼剌月明初。物性悠然适,临观意亦舒。
金鱼是由鲫鱼进化成的观赏鱼类,起源于中国,是世界观赏鱼史上最早的品种,陪伴人类生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金鱼文化是其中一朵精致美丽的浪花,金鱼是富裕、吉祥的象征。胤禛诗里说“金鱼”为“文鱼”,古代“文”与“纹”相通,“文鱼”就是金鱼。这也不是他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就在《九歌·河伯》中写道:“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胤禛的这首诗,不仅描写了“金鱼池”的优美景致,也是自己悠然自得心情的写照。
雍正继位后,仍然对这里非常喜爱,对这里进行了一些改造,经常来这里观鱼赏月。雍正三年他还在这里写了一首《知鱼亭待月》:传呼不用上林丞,傍水登临远郁蒸。解渴漫调金掌露,清心胜饮玉壶冰。知鱼亭畔观鱼跃,得月台前望月升。烟敛碧池星汉皎,玉栏高处尽堪凭。雍正帝拿这里与汉武帝的上林苑相比,既指这里的景色优美,也暗指自己是汉武帝一样的千古圣君。
乾隆继位后,更是对这里喜爱有加,据清《起居注》记载,逢春夏之际,乾隆每日清晨都会来此投食,以观鱼为乐,陶冶情操。乾隆九年,他写了御诗《坦坦荡荡》。序言:凿池为鱼乐园,池周舍下,锦鏻数千头,喁唼拔刺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悠自得。诗云众维鱼矣。我知鱼乐,我蒿目乎斯民!诗的正文:凿池观鱼乐,坦坦复荡荡。泳游同一适,奚必江湖想。却笑蒙庄痴,尔我辨是非。有问如何答,鱼乐鱼自知。
诗里,乾隆不仅嘲笑庄子与惠施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争辩无聊,还说自己不仅能知鱼之乐,而且还能知天下百姓之乐。
嘉庆二年(),清仁宗颙琰刚刚登上皇位不久,也作诗《坦坦荡荡》:天怀存坦荡,与物鲜经营。虚朗光风敞,圆灵霁月明。薰陶非有染,因付本无成。寥阔大公意,皎如宝鉴呈。诗里虽也描写了这里的景观,却已不再有鱼,只是借用“坦坦荡荡”的本意,来表明自己要追求坦荡的人生境界,算是一首明志诗吧。
无论是雍正、乾隆,还是他们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等,都既把这里看成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也是“忧鱼忧之忧、乐鱼乐之乐”,标榜自己勤政爱民的治国理念。
现在走在这片景区,还会看到遗址上有数堆高高的太湖石,每一堆的中间都有一个深洞。您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原来,它们是金鱼冬天避寒的鱼窖。金鱼对水温有很高的要求,圆明园是露天景区,冬天池水会结冰,无法满足金鱼的养殖需要。而这些深洞藏于太湖石内,可以保证足够的水温,金鱼冬天就藏在这里。这些太湖石既是造园的美景,又可让鱼过冬,一举两得,从中也可看中古人的智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