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趴”和“嘎牙”
作者:刮胡刀片
读汪曾祺先生的《故乡的食物》时,发现了两种鱼,一种是沙鳢鱼,一种是昂嗤鱼,心中突然觉得这应该就是汶河里的“沙里趴”和“嘎牙”。
“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这种鱼在我们那里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对与沙鳢鱼同种属的塘鳢鱼,汪先生作了这样的描述。高邮一带多淡水湖泊,塘鳢鱼自然比沙鳢鱼多,常见。在度娘搜索,沙鳢鱼的样子出来,一看分明就是汶河里的“沙里趴”。
以前每遇夏秋两季,小时候的我几乎天天去汶河捉鱼摸虾。在满是细沙卵石的水流中,“沙里趴”更多了些褐色如同沙砾,隐藏在水底很难发现,多数时候不动就无法察觉它的存在。有白肚皮的鲫皮子鱼与游速极快的撅嘴鲢子(汶河一带的土话应该是“浮梢”),还有“草绳子鱼”(至今不知其学名,遗憾),我们忽视了“沙里趴”,何况它很难看,“凶恶”。在东湾崖、西湾崖的浅水处,也曾经见过“沙里趴”,当时我们还奇怪它怎么可以在湾崖里出没呢,原来这就是苏杭人爱吃的塘鳢鱼。也叫土布鱼、虎头蛇、虎头鲨。我没见大人们吃过这种鱼,但“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汆汤,加醋、胡椒。”而且汆汤后“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昂嗤鱼是汪先生家乡的方言土语,“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有点像鲇鱼,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看到这样的描述,明明就是“嘎牙”嘛。汶河里的“嘎牙”只能在水草茂盛的淤泥中寻找,可光脚踩进泥里要是遇到它,肯定受严重的伤,那根硬硬的骨刺十分厉害啊。所以,记得那时我们压根不喜欢“嘎牙”,怕它的样子,更怕被它伤到,在摸河蚌、小鳖等时都像躲水蛇、“要饭的”(像天牛,带甲壳,多生活在水草、淤泥中,亦不知其学名)一样躲着它。“嘎牙”学名叫黄颡(sǎng)鱼,会叫,上海人叫“昂牛”,苏州人称“汪钉头”,东北人叫“嘎牙子”,昂刺鱼则是宁波人的叫法,高邮人便叫了“昂嗤鱼”。
“这种鱼没有很大的,七八寸长的,就算难得了。这种鱼也很贱,连乡下人也看不起。”吃时汆汤,做得妙时汤如白乳,细嫩,腮边的两块蒜瓣肉被汪先生赞为“至味”。可惜的是,后来我曾屡屡见过“嘎牙”,但终没点了品过,更不知那两块蒜瓣肉的真正味道。现在想,多是因小时候被它背上的骨刺吓怕,就不用说到吃了。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会让读者得到很多有关生活的乐趣,长知识的同时也领悟人生朴素的真谛。
在这个忽冷忽热、百花未开的初春时节,空了闲了还是多读一些书才好。
汶河絮语
RemarkstheWenheRiver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