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厨子最讲究的是汤,有句俗话说:“厨师的汤,当兵的枪,唱戏的腔。”
同和居的汤分为四种:毛汤,一般由炖骨头而得,用做砂锅系列或者酸辣汤等菜肴。
清汤,在毛汤的基础上又加了很多原料,比如鸡肉、牛肉、排骨和鸭子等,熬制3个小时左右,经过撇油去杂,用于中档莱肴。
高汤,在清汤的基础上加入鸡茸,熬好后整个汤色更加清澈,是最上乘的汤,用来炖鱼翅、鲍鱼等高档材料。
最后是奶汤。用排骨等煨制.不同于前三种以文火炖,奶汤用沸火煮4个小时,浇淋在菜肴上.黏稠香浓。
同和居的名莱很多,其中“三不粘”“贵妃鸡”“清蒸番鱼”“烩乌鱼蛋”“糟熘三白”等是同和居的看家菜。烤馒头、“三不沾”和“糟溜”系列是同和居名震京城的“三绝”。
“同和居”名菜“烩乌鱼蛋”
特别是“三不沾”,是极有特色的一道菜,烹饪技能独特,蛋液加味后,入锅搅炒四百余下才出勺,色橙黄、口感细腻、甜香利口,因不沾盘、不沾筷、不沾牙故称其“三不粘”。
“同和居”招牌菜“贵妃鸡”
日本天皇尤其喜食“三不粘”,多次派人专程打包好“三不粘”,由专机运抵日本,作为御宴佳肴。
年前,该店店址一直在西四南大街北口。门上悬挂溥杰先生亲题“同和居”匾额。
后迁至三里河月坛南街。重新开张的同和居饭庄,为满足多方宾客的需要,吸取其他菜系的精华,增设了鲜活鱼、虾、蟹、蛙、蛇等原料,以供顾客随意选用。其烹制的清蒸鳗鱼,黄焖或清蒸元鱼,三吃蛇(皮炸之,骨汤之,肉炒五彩蛇丝),用油爆、宫爆、铁板烧等技法烹制的牛蛙、秀龙鳝,糖醋脆皮鱼、粉皮辣鱼、潘鱼等都受到顾客的青睐。
“粉皮辣鱼”其实是一道汤菜,菜色金黄,再缀以红辣椒,色彩鲜明、艳丽,鱼肉鲜美,粉皮柔润,味道香甜,极受食客欢迎。
“同和居”名菜“粉皮辣鱼”
而“潘鱼”一菜,在北京历史上曾与任菜、江豆腐齐名。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清时,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有一家餐馆,名广和居,素以擅烹鱼肴而闻名。同治、光绪年间名流潘炳年向喜美食,并常出入于该馆。
一日,潘氏突发奇想,认为”鲜“字系“鱼”、“羊”两字之合,如若以煮羊肉之汤烧鱼,其味道必大鲜而特鲜,遂将此意告之餐馆主人,令其试为“羊羹烹鱼”之法。按此法制成后,果然效果颇佳,所烹鱼品确实味极醇厚,鲜美异常,故而将之命名曰“潘鱼”。
“同和居”的“潘鱼”
同和居把这道菜引进,数十年之后,潘鱼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今天,这道菜做成之后的特点又被总结为“滴油不粘,鱼整汤清”,吃到嘴里“清淡鲜美、软嫩无比”。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同和居这座老楼里日日人声鼎沸、人头攒动。那个时期,每天从下午开始,所有的席位都不再对外待客,因为已经全部预订一空。入夜后,雅座里往往聚集着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外厅则坐满了他们的司机。
l年,老四合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翻建,营业面积大大拓展,仅雅座便有十余间,整个楼的外表均被茶色玻璃所嵌,颇为醒目,门楣上悬溥杰亲题的“同和居”匾额。
古老的同和居已经变成了一个新潮的店面,恐怕只有大名鼎鼎的“三不粘”是古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