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滆湖蓝藻暴发10多年,水质逐渐恶化,鲢
TUhjnbcbe - 2023/9/7 23:15:00

滆湖是苏南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湖泊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在当地也被称为西太湖、沙子湖。

在历史上,滆湖水质优良,水草丰茂,是当地有名的“聚宝盆”。滆湖还曾是长江中下游地带典型的水草型湖泊,但在过去的20年里,湖区的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逐渐演替成了水藻型湖泊。

滆湖的区位示意图

从年开始,滆湖持续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水质急剧恶化。蓝藻是一种有害的浮游微藻,能够释放生物毒素,这种藻类的过度繁殖释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滆湖的生态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紧要关头。

滆湖的水质恶化,其实是个老问题

对于湖泊生态系统来说,鱼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曾对滆湖的鱼类资源进行过一次调查,当时明确记录的鱼类有26种。除了常见的青草鲢鳙,湖中还出产黑鱼、黄颡鱼、鲌鱼、鲫鱼等水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60~80年代,滆湖还曾出产蒙古红鲌、银鱼、花等特种鱼类,但是在近年的调查中,这些鱼类都没有发现。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指出,滆湖鱼类不仅在种类上减少了,而且体型、年龄也都明显变小了。

从滆湖渔获物的规格来看,四大家鱼确实存在明显的小型化、低龄化特点,过度捕捞的“症状”非常明显。而距离隔湖20多公里处的太湖,也同样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困境——由于捕捞强度过高,太湖的四大家鱼资源严重衰退,不值钱的湖鲚借机“上位”,成了绝对的优势物种。

年,太湖渔民一网捞上6万多斤湖鲚(经济价值低)

滆湖鱼类物种的减少,不仅会影响到渔民的经济收入,还会导致湖泊的调控能力减弱、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更何况,滆湖本身还是一个浅水湖泊,水位常年维持在1.2米左右,水体流动性差,很难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将入湖的污染物质全面净化。

滆湖渔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每年都会定期向滆湖放流一定数量的鱼种,进而优化群落结构。然而由于酷渔滥捕,放流的鱼苗往往会被渔民捞起,导致放流效果大打折扣。直到年初,滆湖、太湖全面退捕,生态修复这才迎来转机。

滆湖为什么会患上“营养病”?

在年,环境监测部门在滆湖中设置了20个水质采样点,开始逐月监测并分析隔湖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在每年夏季,湖中藻类的密度和总磷含量会达到较高水平,每升水中含有万个藻类细胞,蓝藻暴发的风险很高。

蓝藻暴发

和太湖一样,滆湖的综合营养指数也达到了中营养状态,“营养病”成了最突出的生态问题。究其原因,长期的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难辞其咎。

内源污染主要是滆湖中的围网养殖。在年之前,滆湖中的围网养殖面积多达公顷。众所周知,围网养殖所产生的残余饲料和鱼蟹粪便都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有机代谢产物是导致氮磷含量升高的重要因素。

滆湖各项水质指标的检测结果

更严重的是,围网养殖的无序开发还破坏了大面积的水草,这种破坏水草的现象在阳澄湖、长湖、龙岗湖等渔场型湖泊中也很常见。水草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对改善水质大有裨益,当成片的水草被破坏后,湖泊的净化能力降低,水质自然也就越来越浑浊。

除了内源性污染之外,湖区周边居民的生活废水、农业退水排放更是直接带来了氮磷污染。此外,航运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也对水质产生了一定影响。

上面这些问题,有些已经因为政策原因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在内源性污染方面,年滆湖就正式启动了围网拆除工作,湖面又重新恢复了原始风貌,渔民的住房安置、社会保障以及船舶物资的补偿方面也都得到了妥善安排。

滆湖的“鲢鳙治水”

近年来,隔湖的生态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的思路主要是利用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来改善水质。“鲢鳙治水”在国内大水面湖泊中有很久的应用历史,相关研究和试验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说起“鲢鳙治水”,就不得不提一下“千岛湖模式”。

在~年,千岛湖连续两年暴发了蓝藻水华,腥臭味非常明显,渔业产量大打折扣。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千岛湖水质的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滆湖蓝藻暴发10多年,水质逐渐恶化,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