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舌尖上的春天,嚼出健康气息
TUhjnbcbe - 2021/8/11 11:13:00

四季更替、适时而食,是中国古人与大自然相处的生活美学。今天,城市化让人们与大自然渐行渐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只能在“春天尝到的美食清单”,在美味中感受万物生长的律动。

▲腌笃鲜(每年12月到来年5月)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诗经》

笋一年四季皆有,但惟有春笋、冬笋味道最佳。腌笃鲜是苏州、宜兴、无锡等江南地区的民间家常菜,“腌”意为咸,“鲜”意为新鲜,“笃”则是用小火焖的意思。春笋、五花肉、笋、咸肉,用小火焖数个时辰,味道真的可以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

▲红烧塘鳢鱼(2-4月)

“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汤、作羹尤鲜”——《随园食单》

登上国宴中的莼菜和塘鳢鱼片汤,光用塘鳢鱼鱼头腮边的肉做成的“豆瓣汤”,塘鳢鱼炖蛋,红烧油炸的整鱼,还有春笋步鱼(杭州一带的叫法),都是饱含着野味的佳肴。至今无法人工养殖,因而稀贵。

▲清蒸刀鱼(清明前一个月)

“春潮迷雾出刀鱼”——谚语

“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鲜妙绝伦”——《随园食单》

刀鱼在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位列江鲜之首,清明前,长江刀鱼因其肉质鲜美、骨刺细软而成为“舌尖上的美味”。如今长江刀鱼已是天价,今年3两一条的刀鱼卖到元/斤,如果不想花太多钱,几十块钱来一碗“有锅气”的刀鱼汁面或刀鱼馄饨,也是春日一绝。清明节是长江刀鱼价格的分水岭,清明后刀鱼的骨刺较硬,鲜美度也不及清明前。

▲炒螺丝(清明前后)

清明螺丝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蟹)——古谚

螺丝一年四季都有,但只有清明之前的没子的螺丝最好吃。古谚还有一句:“螺蛳当荤菜”,螺蛳之所以能当荤菜,有句俗话讲,“清明螺,壮如鹅”,清明前后,颗打颗都内含丰腴,肥嫩干净。

▲凉拌香干马兰头(3-4月)

“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蔬食斋随笔》

“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随园食单》

我们吃的马兰头是其新鲜萌发的嫩叶片,分为青梗红梗两种。马兰头春秋两季都有,春季为佳。色泽翠嫩,滋味沁人心脾,再浇上些香干麻油,做前菜和开胃小食是最适合不过了。

▲下沙烧卖(3-4月)

“稍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团”——杨米人

第一家成名的烧麦店,据说是因为有乾隆爷的题名。而下沙烧麦更像一个烧麦扮相的小笼,鲜笋肉馅,汤汁多。因为春笋是主要配料,所以每年只做一季生意,售卖时间从50天-2个月不等。每天的供应也有上限,先蒸现吃,号称不留隔夜货。虽然分店很多,但是人们还是愿意在上海航头镇的下沙地区排队等候。

▲龙井虾仁(清明前后)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苏轼

这道菜的创制者是民国杭州名厨吴立昌,据说他的创意来自苏东坡《望江南》中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刚上市的明前龙井,随便一炒香味便渗进虾仁之中。比海虾肉质更鲜嫩单一的河虾,则能更好地融合茶叶的香味。浆薄肉弹,略带甘甜,也是绝了。

▲青团(清明前后)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吴门竹枝词》

“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清嘉录》

吃青团的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清明前百姓熄炊,“寒食三日”。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既满足了清明寒食禁火的需要,也是人们踏青随身携带之佳品。

▲汤汆葱油河豚(3-5月)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梅尧臣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苏轼把河豚比为“西子乳”,也是醉了。味美而剧毒的河豚是古往今来专业饕餮客和民众的同好,宋元时期做羹,明朝开始加酱红烧,并流传至今。不过总觉得味道最鲜美的东西,须用最清淡的料理,才不至于暴殄天物。

本文来源:拇指阅读

本期编辑:郭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尖上的春天,嚼出健康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