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欧小国丹麦搞了一次三文鱼盲测实验,用于盲测的烟熏三文鱼有三种来源,分别是野生三文鱼、有机养殖三文鱼和传统养殖三文鱼。这三种鱼的加工方式都一样,口味的差异主要来自这三种三文鱼不同的生长环境。
参与盲测的一共有92人,第一轮的测试结果显示,人们更喜欢传统养殖的三文鱼,然后是有机三文鱼,野生三文鱼排末尾。
接着,人们在被告知三种三文鱼的来源后,再次进行了“明测”,结果却出现了反转:有机养殖的三文鱼排到了第一位,野生三文鱼次之,传统养殖三文鱼垫底。两轮测试截然不同的结果,显然是欧洲人“绿色”心理在作祟。
如果单纯让嘴巴选择,传统养殖的三文鱼会胜出非常好理解。三文鱼待在网箱里吃得饱,活得好,鱼体脂肪含量高,口感丰腴。
而野生三文鱼单从口感上讲,明显比养殖的三文鱼差了一大截,脂肪含量少不说,肌肉组织也因为过大的运动量而偏硬,生食的体验跟养殖的三文鱼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有机养殖的三文鱼的口感虽然比野生的三文鱼要好不少,但因为养殖环节有诸多限制,还是无法跟几十年来针对人们口味而不断改进养殖方式和饲料的传统养殖三文鱼相比。
野生鲑鱼捕捞
传统养殖三文鱼不但好吃,而且得益于欧洲大规模的三文鱼养殖业,在野生三文鱼资源枯竭的当下,让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能吃上美味的三文鱼,确实是大功一件,可欧洲人对传统的三文鱼养殖业却是又爱又恨。
爱可以理解,可为啥要恨?因为环保和动物福利!
如果要问现在欧洲除了宗教信仰以外,最重要的信仰是什么?那么答案就是环保。原因有点复杂,当然也可以往简单了说:因为欧洲最早开始工业革命,最早开始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也最早承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带来的恶果。
革命成功后,有了家底,就开始拨乱反正,努力去挽回当初犯下的错。别看现在西欧各国都蓝天白云,河水透明,那都是用了几十年才重新改造回来的。经过最近的几十年,欧洲不但环境变好了,环保理念也在欧洲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想要活得好,就不能亏待大自然。
前段时间德国的绿党成为执政党就是最近几年环保理念在欧洲不断抬头的现实写照。而动物福利其实可以算是环保的一个分支,这几年在欧洲也是风头正盛。
养殖的三文鱼固然美味,可是三文鱼养殖业却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跟欧洲人的环保信仰是相冲突的。而且,随着三文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欧洲也顺手将三文鱼纳入动物福利保护范畴,这也就意味着,冷血鱼类继四条腿、两条腿的带毛动物之后,也享受到了欧洲法律带来的“温暖”。
跟我们国内消费者担心养殖三文鱼有寄生虫和抗生素风险的“低级”担忧不同,欧洲人的诉求明显更加“高级”。
欧洲环保团体谴责沿海三文鱼养殖会污染水体、饲料的鱼粉和鱼油需求是对自然渔业资源的压榨、高密度养殖引发的鱼虱爆发和养殖三文鱼逃逸会对野生三文鱼种群造成负面影响、三文鱼宰杀不给痛快,惨无人道等等。
环保呼吁振聋发聩,可现实却是充满了矛盾。如今全球每年养殖的三文鱼超过万吨,其中大半在欧洲养殖,主要是在挪威,而全球养殖出来的三文鱼的大半又是被欧美人消费。你可能会说,欧洲人就是矫情,既要那个啥,又要那个啥的。
可这么说又明显有失公允,毕竟欧洲人确实也干了很多实事。
欧洲的环保力量虽然没有成功限制住欧洲的三文鱼养殖业的规模,但却成功在三文鱼养殖留下了深刻的环保烙印。不吹不黑,欧洲的三文鱼养殖业基本是全球养殖业在环保和动物福利方面的典范。
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三文鱼的饲料的。因为三文鱼是肉食性鱼类,而且鱼肉呈现标志性的橙色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都需要从外界摄食小型鱼虾类才能实现,所以欧洲的三文鱼养殖业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对野生鱼类非常依赖。
年,挪威三文鱼养殖用饲料中,鱼油和鱼粉的占比接近90%。为了减小养殖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实现可持续养殖,挪威的三文鱼养殖业一直在改进饲料。到了年,鱼粉和鱼油的占比已经下降到23%,大部分被植物类原料代替,而且鱼油和鱼油的占比还有望继续缩小。
另一个,是关于动物福利的。欧洲人一直对屠宰三文鱼耿耿于怀。年7月1日,动物屠宰的新规定在挪威开始实施,也就是用电击设备先将三文鱼电击至失去意识,再进行宰杀切割,于是,三文鱼加工厂纷纷投入资金升级改造装备。
其实还要早几年,欧洲法律就对三文鱼宰杀有了“无痛”的规定,之前业界普遍的做法是在三文鱼宰杀前,先让它们在二氧化碳液中浸泡让它们失去意识,但后来发现这个办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才有了年的升级版本。而这个电击版本,同样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在三文鱼宰杀方面,欧洲人还在继续努力改进。
欧洲的三文鱼养殖场投入巨资改造屠宰场和工作人员需要参与动物福利的培训课程等等操作,在我们看来近乎天方夜谭,完全有一种地球人看外星人的既视感,但惊讶之余,我们却也无法通过科学理论进行反驳,完了只能最后来一句,钱多烧得慌。
平心而论,欧洲,特别是几个老牌的发达国家,底子有,群众基础也好,所以代表了全人类在环保领域走在最前面。咱先不管他们的方式方法和走的方向对不对,欧洲都算是全球在环保领域探索的第一梯队。
我国经过这几年迅猛发展,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科技水平似乎都有了太过乐观的估计,感觉我们跟西方的差距已经没那么大了。如果科技上的差距很难找到直观感受的话,我们似乎可以从环保差距上找找感觉。
欧洲在环保领域的各种“骚操作”,在我们看起来有多不可思议,就越可能间接证明我们跟西方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越巨大。
在我们国内,环保的呼声在这几年确实日渐高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各种更加明确的环保法规,但处在从高速发展刚进入减速期没多久的我们来说,国家自然不会太过激进,企业也不可能完全拥抱环保,民间亦是如此。
我们跟自然的关系还一直处在我们主动获取,自然被动接受上。自然环境、动物和各类矿产,对于只顾埋头发展的我们来说,一直都算是资源,一直被利用,从未被平等对待。
欧美国家已经“慢”下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多年,也正在探索和实践人与自然全新的相处模式。科技水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固然重要,但怎样看待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怎样处理我们跟自然的关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欧洲人现在正在走的路,未必会是我们今后要走的,但至少对我们未来的行动都极有参考价值。
生存和发展确实是第一位的。我们也许可以抱有侥幸心理,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考虑环保也不迟。可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谁也不清楚我们到底会失去多少东西,毕竟很多东西失去后就无法挽回,而且谁也无法保证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我们只能竭尽所能,且行且珍惜。(完)
感谢阅读,喜欢本文就点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