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公共电视台6月9日纪录片曝光了挪威三文鱼养殖链的“数宗罪恶”:水质污浊,鱼身布满溃疡,养殖三文鱼的死亡率高达20%。同时每年约18.3万条养殖三文鱼逃离养殖场进入海洋,也威胁到野生三文鱼的生存。
那么三文鱼还能吃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在完全加热之后吃三文鱼通常情况下是安全的,生吃任何动物制品都会带来风险。
目前为止养殖鲑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深海网箱养殖,另外一种是循环水养殖。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鲑鱼,三文鱼是大西洋鲑的音译,之后逐步演变成鲑鱼的通称。鲑鱼分为洄游型和陆封型。
深海网箱养殖结构鲑鱼是一种冷水性鱼类,一般生活在温度波动不大的深海水层,一旦温度超过18℃,鲑鱼会面临死亡率增大的难题。
自然环境下的鲑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和小型动物,因此鲑鱼的肉质营养丰富。这也对人工饲养状况下的饲料有着严格的要求,鲑鱼饲料主要成分是鱼油和鱼粉(FMFO,fishmealandfishoil),曾经含量最高超过三分之二。它们通常由常见的小型初级消费者制造而来,如小型远洋鱼类包括鳀鱼、沙丁鱼、秘鲁鲱鱼、鲱鱼、毛鳞鱼、油鲱以及磷虾等。鱼粉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62%—70%,微量营养素种类丰富,营养价值优异。鱼油是鲑鱼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鱼油产量用来饲养鲑鱼。由于FMFO供给和价格等因素,现在三文鱼饲料中FMFO由植物制品部分取代,含量已经降低。
那么怎样将饲料投喂给处于深海的鲑鱼呢?人们现在使用一种叫做膨化料的颗粒饲料来喂养鲑鱼,这种饲料的优点是可以利用率比较高,可以降低饲料系数。并且更加容易被鱼类吸收,而由于他们的膨化属性所以也会漂在水面上一段时间,然后缓慢沉降。
所以新闻中提到的水质污浊,应该是局部区域浮游生物富集造成的视觉现象。
这种养殖方式带来的危害也由此而来,局部区域内大量营养与鲑鱼的富集使得海虱得以大量繁殖,鲑鱼疮痂鱼虱(Lepeophtheirussalmonis)是大西洋鲑养殖产业最为头疼的问题。
对于鱼虱的防控主要采用生态防控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方式,生态防控会用养殖的瀨鱼去食用鱼虱,化学手段则会使用化学物质来处理掉鱼虱,而这些药物不仅仅会作用于鱼虱,其他甲壳类动物也会受到影响。
新闻中出现的鳞片脱落鱼应该是细菌或者真菌作用下产生的。
而新闻中提及的高死亡率这在养殖过程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大西洋鲑的养殖死亡率一直维持在20%左右,这是生活环境和粗放式养殖方式决定的。养殖业者对鱼群的健康管理并不是十分擅长,目前为止仍然有多种病毒未被攻克,如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性败血症、传染性胰腺坏死和鲑胰腺病毒。他们对于鲑鱼来说都是不治之症。
讲一下三文鱼是否安全吧。
如果是生吃,不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安全的,细菌、真菌和病毒会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育种、养殖、运输、加工甚至在餐桌上摆着都可能会被空气中的病原污染。
虽然很多病毒能够让三文鱼无可救药,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这几种病毒对人体有害。水产品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主要病毒种类是甲肝病毒、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目前的医学研究表明水产品能传播的病毒主要是这几种,虽然多数病毒主要是由软体动物进行传播,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是否会由鱼类携带的可能,因为冷链运输有机会杀死细菌和寄生虫,但却能够让病毒生存下来。
在当下,接触所有生的肉类食品最好都要注意个人防护,在料理生肉的时候尽量做到好的自我保护,并认真清理身体和器具。
新闻中出现的鳞片脱落的三文鱼非常惊悚,这一般情况下是由细菌或者真菌引起的。水产品可能会携带多种细菌,如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霍乱弧菌以及大肠埃希氏菌等。水产品的细菌问题种类非常多,影响面大,波及范围广。如果要一一列举大概可以列很长的一张表格。在料理三文鱼的时候最好要做熟。
关于寄生虫,三文鱼主要的寄生虫危害是绦虫,如果食用者感染会引发贫血的症状。但是如果是虹鳟鱼假冒的三文鱼,寄生虫种类可能会更多。
当前状况下,我并不认为生吃三文鱼是安全的。不论是何种生肉,都要做好全流程防护以及彻底煮熟。
猜猜这是啥,这是大概8.6万-10.6万年前生活在海边洞穴中的尼安德特人烧烤螃蟹后留下的蟹脚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