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半坡遗址,离不开对仰韶文化的了解。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即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持续时长两千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华。
半坡遗址早期人类活动人类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常用陶器从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到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基本分布于黄河流域,因此早期一种说法,认为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后来证实是多元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来源于半坡遗址,不太大,在砖红色的内壁上,用黑色描画着两组相同的图案,图案两两相对,对称分布。一组是两条用线条描画的鱼,看样子可能是鲤鱼;另一组是两个人面鱼纹图案,这种图案很奇特,以前人们从来没见过。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人面鱼纹-未解之谜人面鱼纹图案中人面是圆形,头顶上有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大概是帽子一类的头上饰物。人的两眼紧闭,嘴角处各画着一条鱼,更奇怪的是耳朵处还各画着一条小鱼,两条小鱼好像咬着人的耳朵。原始先民用很简单的几笔,就画出了心中的形象。画上还有黑色块面,看嘴角处的两条鱼,伸入人面的部分涂上黑色,形成了黑色的鱼头,上方那两条小鱼的一半鱼身也涂了黑色,形成厂鱼背,这种画法与今天的图案装饰方法很相似。整个图案有对称,也有反复,黑白对比也比较强烈,而且很有趣味,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原始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
瓮馆瓮馆瓮馆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六千多年历史。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二或三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下。瓮棺葬的葬具一般是日常使用的陶器,底部一般钻有小孔,作为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
彩陶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考古学名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马家窑、大汶口等文化中,均发现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即于陶胚表面,施以红、黑色颜料绘制的动植物象生花纹或几何花纹。烧成后,附于器表,不易脱落,故称彩陶。
彩陶彩陶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作者注:陶瓷最早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陶器文化艺术集中反应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制作技能和聪明才智。现代发掘(发现)的古代陶瓷,每一件都饱含着制作者的汗水、智慧、甚至情感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