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鱼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荐书周俊儒野缘与土地结缘
TUhjnbcbe - 2025/2/28 17:15:00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野缘》

作者:周俊儒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月

ISBN:4

与土地结缘

文/周俊儒

《野缘》这部万字的长篇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从开荒种地到退耕还林。一本书,写种地的书,洋洋洒洒万字,就写了一个种地。年,全国搞土地开发,新疆也搞。鼓励城里人到农村去种地,兴起土地开发热。我的弟弟们就跑到穷乡僻壤去开荒种地。包了八千多亩国有盐碱地,想搞出名堂。书中的主人公杨宝平毅然辞去公职,当农场的经理。土地盐碱重,改造困难。陷入艰难的境地。年,国家搞退耕还林,退了一千多亩地,起死回生。宝平急于扩大耕地面积,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每年种植的农作物缺水、缺肥,广种薄收,连年亏损。年,农场完成“历史性”的转折,亩地全部搞成了节水的滴灌,却也债台高筑。而此时,当地政府的政策大调整,恢复地下水资源成了大方向。政府通过限水等方法,促使小农场退出。年,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农场退耕还林亩。另有亩,划成了农业基本农田,进入国家十八亿亩红线之内。

《野缘》属于纪实性小说。看弟弟们种地,遇到那么多的难事,想都想不到的难事,深感种地太难了,弟弟们太难了。就有了把种地的事写一写的愿望。我想把它写下来,为什么写,写了又能怎样,没想那么远,只是想写。我动笔写《野缘》是年,55岁,一次次往地上(农场)跑,并不是为了完成写作,主要还是关心农场的一切。写得很细,很具体,一年年写,写到年,写了15年,写了农场15年中间的发展过程,正好也是从第一次退耕还林到第二次退耕还林的过程,纪实,真实。

我把每次到农场看到的东西像笔记般详细地记录下来。我写的其实是笔记,也写了自己在经历中的行为、思想,内心感受等等。选择纪实手法是一种无奈,因为写不出虚构,是我笨。我有自知之明,我是笨鸟笨飞。另一方面是我遇到的人和事,丰富、曲折到任何虚构都无法表达出来的地步,远胜于虚构。于是,没有任何取巧,没有任何捷径,就是铺开纸,把真实的东西老老实实地一行行写下去。我也没想到一写写了15年,原来想的是等到农场有效益了,挣钱了,走出来了,就收尾了,这是中国文化的老传统,比如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可地里不是老走不出来嘛,一年有一年的事,天灾人祸,总是赔钱,又期待下一年……就这么煎熬,这么等,也就无奈地写,揪心地写,反倒写出了一种完整,小说故事内容的完整、小说人物形象的完整。

《野缘》有如一条河流从上游不断地往下流淌,弯弯曲曲、宽宽窄窄……一直在笔下流了15年——农场起先是传统的大水漫灌,农民式的浇水模式,天经地义的模式,然而大水漫灌浇的模式终于进行不下去了,太费水了;不搞省水省力的滴灌已经不行了,滴灌已经势在必行了,于是用两年时间安了亩滴灌,节水省力;再往下走,更严厉的节水政策来了,有滴灌也保证不了给水了,已经种不成地了;绝望之中退耕还林来了,救了命了,只能搞退耕还林了,心甘情愿地种树了,不然永远还不清几百万的债务,到死都走不出来……我等于回过头去,无意中记录下了从开荒种地到节水滴灌再到退耕还林的全过程,没有一丝的虚构编造,牵强附会,无中生有。我无意中写出了大趋势,写出了一种必然。也写出了小农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前行,不回避矛盾与冲突,迷茫与困惑……如果不是写了15年,写到某一阶段就收笔了,那这部作品就不完整,就没了意义。从写开荒种地到退耕还林的结局,这部书就有了史诗性。

文学是人学。《野缘》如果能成功,就在于写出了人。我在此简单提一下书中“男一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就用他自己写的一首诗来概括,“世人有谁知天命,天地生人本公平。男儿有志难自弃,怎忍郁悒度一生?尔虞我诈仕途厌,辞官务农大漠行。本是僻壤荒蛮地,于无情处有真情。农忙有饭不知食,病卧薄床无郎中。赤脚磨破千层底,迷彩服硬汗绩生。鼠窜枭嚎夜难寐,蚊叮虫咬恶疮脓。姣妻爱子无暇顾,手粗脸黑羞进城。债台高筑亲朋远,青发愁成白头翁。其苦也若此,嗟尔天命之人,胡为乎来哉?自信自由何潇洒,有为无为悟人生。万亩良田成大器,银须拄杖笑春风。经济沙场埋千骨,老来成败论英雄。”

说起来杨宝平在兄弟姐妹五个人中算混得最好的,当过兵,党员,上过大学,大企业的处级干部,前途无量。43岁辞职,变得一无所有,一心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认为搞农场能实现自我价值。把“个性决定命运”演绎得无以复加。如果按正常的人生轨迹走,宝平性格中的不怕吃苦、刚毅坚强的一方面恐怕也显示不出来,偏偏去种地,把隐藏在性格中的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表现出来。种地遇到那么多的难事,那么多已经绝望得几乎迈不过去的坎,宝平居然都挺过去了,而他失去的太多,对家庭真的有些愧疚。宝平觉得他不需要同情、怜悯,他认为他的选择没错,他不后悔,辞职种地是对的。他说他就是一个农夫。

杨宝平一头扎进盐碱地中,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43岁干到了70多岁,后半生全扔到地里了。他一心想把生荒地改造成好地,如何改造盐碱地就成了书中的主线。我为什么把种地写那么具体,不厌其烦地写种地,还有个文学的因素,就是书中人物的个性是与种地密切联系的,地里的一切都带有个性的色彩……所以,不写具体的种地就写不出人的性格来,人与地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杨宝平一意孤行,他不在乎自己的付出,不在乎兄弟姐妹的付出,不在乎那么多亲戚朋友的付出……多少年,他就像是打仗冲山头,不管死多少人,只要冲上山头,插上红旗就行……他的坚持、顽强精神感动了政府、银行、农民、亲人、朋友等等……可是却是多么让人痛苦的感动!——作为一个文学人物,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像这种不顾一切,执着追求理想的文学形象很多,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如果写出了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就是一种文学上的成功,我觉得我做到了。有精神、又实现了梦想,当然是最好的了。没达到目的,那就说精神可嘉吧。杨宝平就算是一个精神可嘉的人,传承了中国人的精神,励志的精神。

我在写人物方面是成功的,成功写出了众多迥然不同的人物。我有一种幸运,就是我们家兄弟姐妹5个(四男一女)都有鲜明的个性,写到书中就有了5个文学上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我要提到的是书中还写到一个女人,照影视作品说是“女一号”,贯穿书的始终,也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我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活的、立体的、可信的。杨家兄弟姐妹五个,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杨家人是中老年人在种地,是“夕阳红”在种地。一个种地,把一切都改变了,后半生都被引导到农场的土地上了,杨家人关心地里的一切,有点钱就从城上往地里投,拿着死工资给地里凑钱,不断地找钱、凑钱,只是想着怎么种地,怎么还账,怎么帮宝平度过难关……为杨宝平的一举一动,为土地上发生的任何变化而牵肠挂肚、喜怒哀乐……人的心思变得简单而纯净。

我也写出了众多的农村人。写出了新疆的地域特色。包括人文、地理两个方面。人文又包括人的社会状态、思想状态、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等等;地理包括自然气候、农村环境、土地耕种、经济状况等等。这些词听起来干巴巴的学术味道,但在生活中确是生动的、具体的、交织在一起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新疆农村人是怎么活的。我写的是新疆北疆农村的状况,北疆沿天山一带的农村相对土地多,人口少,生活相对好一些。我写出了新疆的农村,写出了农民,写出了劳动,写出了跟农业有关的方方面面,写出了农村的一切。我热爱农民,有意识地写农民,写出了十几个有名有姓生动丰满的形象,书中出现的与农业有关的人物有一二百个,即使有的简略的一两笔带过。我有意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的写法,写出了新疆农村的全景图。

我理解的文学艺术性很重要的就是文笔了,文字的表达能力。我的语汇不丰富,缺乏诗意的想象和组合文字的能力。只能扬长避短,所谓避短就是走传统的白话的道路,平铺直述,通俗易懂,不多形容,不多修饰,用最简单的文字精准地写出真实,把想写的写清楚就行了。

再有就是取巧,用大量的人物对话、说话、叙述把故事的内容,情节的发展、前因后果的衔接串联起来,交代清楚。可以说书中的一半内容都是用对话反映出来的。

再有一个弥补语汇不足的方法就是写大量的细节,无数的细节,充足的丰富的具体细节把一本书撑得满满的。

再有就是书中的算账,算经济账。我写《野缘》还着意学习巴尔扎克,恩格斯认为“我从这里(《人间喜剧》),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上学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我在写作的过程时,把与农业(种地)资金有关的各种关系、各种人物都写进来,特别是在经济细节方面,比如资金在农业生产中的流转情况,比如从开春种地,种地的钱怎么来,钱又是怎么分解到购买籽种、化肥、犁地、用工,用水、用电等等各个方面,庄稼收获后资金又是怎么回笼的,亏损造成的欠账又如何转成高利贷,银行贷款、借钱,赊账的利息、高利贷的变化,打井、安滴灌、水费、土管费,地上的融资使用,农产品的收购价的变化,打工费用的变化等等等等。种地,实际上就是钱的流转,钱的走向,钱都到哪儿去了。15年下来,我居然从算钱上算出了资金的变化,从而算出来了农村的发展与变化.....几乎成了一本农村农业《经济学》。

说说不足的方面。

第一,结构太松散。我是以记笔记的方式开始写农场的,每次到农场回家后,记下在地上的人与事,几乎每次都记,记得很详细。年年记,一直记了15年,到出书时也就一百多万字了。按说记下来的应该是素材,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精炼提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道理都懂,就是具体操作时,不知怎么往下砍,把哪部分砍掉都舍不得。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好看。有时也想,是不是也是一种写法,彻底的真实,彻底的细致......按说还是应该压缩的,可是有点力不从心,72岁了,有点耗不起了。我想过,如果书稿交给别人手里,大刀阔斧地压缩,肯定更成功,可是没人给你做这个事。《野缘》能改到八十万字,或者改到四五十文字也未可知。说什么都没用,现在就以上中下出吧。肯定太散太长不紧凑,能有兴趣有耐心地读完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细节太多。特别是写种地的过程,每年的春种秋收,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收割、卖庄稼......不厌其烦的写,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是跟农场的生产密切相关的。把写种地推到第一线,种地的细节不会有人感兴趣,可是我没办法,还是因为是笔记,每年种地怎么种的,也就怎么写的,包括种树、养羊、养鸡、养鱼都写了非常具体的过程,又比如,在农场房子的吃饭喝酒,也是写了个详细,觉得反映新疆人的特色......一句话,全书就是无数的细节堆起来的。

有了《野缘》,如释重负。我没有文学天赋,却把一生去追求文学,以我自己的文学水平,能写到这个份上也就行了吧,我竭尽了全力。

我写完《野缘》已经70岁,到年出书已经73岁。我回过头去,自己也很难相信怎么写出来的,自己也有种感动。特别是国家搞乡村振兴,文学上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也算尽了一份力。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野缘》一书能为更多的人知道。至于我自己,也有了可以当“枕头”的东西,不虚此生了。

作者简介

周俊儒

周俊儒,男,汉族,生于年。年从北京来新疆至今。当过知青、工人、军人、干部,现居昌吉,系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年曾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残梦》。作者热衷于环境保护文学创作,曾出版多部儿童文学作品,被誉为新疆的“绿色作家”。

1

END

1

相关阅读:

荐书

水运宪《戴花》:《戴花》的前世今生荐书

旧海棠《秦媛媛的夏然然》:成人的童话荐书

乔叶《宝水》:跑村和泡村荐书

笛安《亲爱的蜂蜜》:汉语是我的故乡,写作时,我就回家了荐书

马伯庸《大医·破晓篇》:是创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荐书

王安忆《五湖四海》:巨变的时代,不变的日常荐书

林白《北流》:就这样置身其中荐书

孟繁华《散文的气质》:徜徉在散文的国度里荐书

王凯《上尉的四季》:重返遥远的连队荐书

刘大先《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当代文学如何自处荐书

刘亮程《本巴》:当时间还有足够的时间荐书

安宁《草原十年》:它们无足轻重,又闪烁光芒荐书

潘向黎《上海爱情浮世绘》: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荐书

杨献平《沙漠的巴丹吉林》:每一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命运荐书

何向阳《被选中的人》:一个词的重量荐书

牛红旗《凉山策》:以图像组建“凉山史诗”荐书

苏沧桑《遇见树》:遇见万物,遇见自己荐书

万宁《城堡之外》:静静地,坐在黄昏里荐书

李一鸣《在路上》:人生“行旅”、精神“逆旅”与生命“苦旅”中的文学美玉荐书

徐坤《春天奏鸣曲》:盛世华章荐书

葛亮《燕食记》:食啲乜?荐书

庞洁《诗面庞》:只有少数人是深情的幸存荐书

王华《大娄山》:土生土长的故事荐书

吴佳骏《小魂灵》《小街景》《小卜辞》:我与“微尘三部曲”荐书

萧耳《鹊桥仙》:江南尺度何所拟荐书

鲍坚《正是看花时节》:都是真心话荐书

厚圃《拖神》:唤醒每个人心中隐藏的“神性”荐书

黄德海《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试图成为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荐书

李云雷《沉默的人》:从生活中自然生长的创作荐书

张莉《望云而行: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小说里的新词与旧词荐书

贾志红《人在非洲》:我想在这里当一棵树荐书

牛庆国《持灯者》:诗歌是一条河流荐书

王方晨《凤栖梧》:短篇小说的大作为荐书

付秀莹《野望》:“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荐书

孙甘露《千里江山图》:融入革命者身姿和灵魂的千里江山荐书

艾伟《镜中》:任何艺术都是人间镜像荐书

鲁敏《金色河流》:这条河来自南方荐书

《血脉之河的上游》:对故土乡亲的深挚感情是乡村书写中“关键的关键”荐书

哲贵《仙境》:寻访仙境之旅荐书

江子《回乡记》:当乡村面目日渐模糊荐书

北乔《远道而来》:一切都可以肩并肩手挽手荐书

《百年中国新诗编年》:原典集成、述而有作,一览中国新诗百年历程荐书

周洁茹《美丽阁》:她们还是要出发荐书

《且来花里听笙歌》: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荐书

金铃子《例外》:诗歌之道荐书

周瑄璞《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把故乡作为方法荐书

散文之美,日常之光——《人生有所思:给青少年的散文读本》

编辑:刘雅

二审:王杨

三审:陈涛

1
查看完整版本: 荐书周俊儒野缘与土地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