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人员小组分析了中国河南省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嘉湖遗址出土的鱼骨。通过比较骨骼的体长分布和物种组成比,以及从东亚地区目前水产养殖中获得的发现,研究人员提供了可追溯到公元前-年的嘉湖鲤鱼养殖的证据。
尽管养殖鱼类对世界各地的经济和饮食越来越重要,但水产养殖的起源仍然未知。《石经》是幸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中国古代诗歌集,它提到鲤鱼是在公元前年左右在池塘中饲养的,历史记录表明,到公元前一千年前,鲤鱼是在东亚的人工池塘和稻田中饲养的。
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稻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日本库萨图比瓦湖博物馆,德国耶拿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塞恩斯伯里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英国诺里奇的日本艺术和文化协会以及一个国际团队开始研究中国鲤鱼养殖是否比以前想象的要早。
贾湖,位于中国河南,以大米和猪的早期驯化以及发酵饮料,骨笛的早期开发以及可能的书写而闻名。早期的发展历史,加上考古发现表明存在大片水域,使贾湖成为了本研究的理想地点。
研究人员测量了嘉湖鱼残骸中提取的个咽鲤齿,分别对应三个新石器时代,并将其体长分布与其他地点的发现以及日本松川村饲养的现代鲤鱼样本进行了比较。前两个时期的残骸显示出单峰模式的体长分布在鲤鱼成熟或接近成熟时达到峰值,而第三阶段(-年)的残骸表现出双峰分布,其中一个峰值在-mm处与性成熟相对应,以及另一个-毫米。
研究人员确定的这种双峰分布类似于日本铁器时代朝日遗址(大约在公元前年-公元年)记录的分布,表明鲤鱼水产养殖的管理系统迄今为止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都尚未发现。该研究指出:“在这样的渔业中,产卵季节捕获了大量鲤鱼,并作为腌制食品加工。同时,一些鲤鱼还活着并释放到人类控制的封闭水域中,在那里它们自然产卵。他们的后代依靠可利用的资源成长。秋天,池塘里的水被排干,鱼被捕捞,由于未成熟和成熟个体的存在,其体长分布显示出两个高峰。”
这些信息也说明水产养殖其实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那么人们是怎么掌握这些技术的呢,这也越来越引起考古学家的好奇心。